千宋

第198節(1/3)

    漢太學清議也出現最早的社會輿論影響政治的例子。對太學的重視尊重和氣氛的開放,比較出名是東漢和宋兩個年代。東漢時期有劉陶千人上書,劍指權勢最大的宦官集團,漢桓帝趨於壓力,隻能處置。議郎皇甫規被宦官陷害,張鳳三百人發起集會,朝廷隻能將皇甫規免罪。還有數百的太學運動更是連綿不絕,極大遏製宦官專權,延緩了東漢滅亡的腳步,可以說得上是熱血青年,和科舉不同,科舉出來有的二十不到,有的已經白髮蒼蒼,很難有什麼共同語言。

    而宋朝太學更是受到祖製的保護,就是老趙定下的規矩,連當朝皇帝都不敢輕易處置太學生。哲宗時期太學生就提出,外抗強權,必先內除奸賊。追著貪官窮追猛打,導致哲宗心疲不已,無奈將數名貪官問罪應付。在現代臺灣還出版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一書,表明太學生在宋的地位。明以前,國子監太學生的門檻高,地位也是比較高。他們可以直接補官缺,有得甚至直接到達從五品,從而正式進入權利中心。這些人不懂政治,有得就有一股熱血。熱血青年當槍很好使的。

    但是……李綱聽歐陽說道苦笑:“大人也應該知道太學生可議政,但不參政。連基本的投票權都沒有。”

    歐陽笑道:“他們隻要不附逆,連皇上都不敢輕易將他們治罪,有些我們不敢幹的事,他們敢幹。我們會被治罪的事,他們不會。這樣也就足夠了。”

    ……

    國子監雖然隻是學院性質,但是宋朝管理國子監的官員品階頗大。比如祭酒從三品,先生也叫博士五品,專門教導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弟。而太學生也有分等級,主要是看父母的官階,也有專門庶民子弟的,四門館、律學、書學都是教導庶民才俊子弟。

    在投票開始前五天,國子監七成以上的學生走上街頭,到處張貼字報,並且在東京各處設講臺,慷慨陳詞,歷數王黼的大小罪狀三十餘條,強烈要求朝廷將王黼斬首示眾,以平民憤。

    趙玉才收到消息,陳東的千人請願書已經送到了宮門外。也不怕皇帝不接,帶了幾十個人一跪,把原本被小販佔地經營的宮門堵死。圍觀群眾上千人,還有太學生大聲念讀請願書,解釋其中內容給群眾們聽,群眾們聽說王黼的滅絕人性的貪汙搜刮,皆憤恨不已。

    趙玉吩咐:“來人,把請願書上呈。讓一幹人在偏殿等候。”

    “是!”一名內衛應聲而出。

    趙玉道:“朕從來沒想到李相還有如此手段。現在莫說抄沒,王黼腦袋能不能保住都難說。”

    九公公回答:“聽說李大人還去陽平遊玩了一趟。”

    “朕也猜到了。歐陽任西北監軍時候,張邦昌就被他利用太學生擺了一道。唉……自東漢來,除了攜器欲圖宦官,被宦官抓了口實冠之造反,下獄千人。哪朝哪代敢動他們,必然被冠暴君之名。”趙玉苦笑道:“如果就這樣算了,歐陽陰壞,不出點子就罷,一出點子必然是要置王黼於死地。”

    九公公道:“太學還是有大功,一心隻為社稷著想。宋開國來,太學遞交獻策、節操、撫盜、清議、驅逐京尹趙師彝諸人、招撫群盜、楮幣及公田等等都是大利大宋之法。”

    趙玉搖頭:“難道朕真要殺王黼?王黼畢竟是兩朝重臣。”

    九公公道:“陛下,不是您要殺不殺,而是百官說殺還是不殺。陛下不是吩咐投票了嗎?”

    趙玉倒來興趣:“你意思是歐陽有辦法讓百官投死?”

    “這個咱家真不清楚。”九公公道:“不過如果歐大人不拿出讓李大人滿意的辦法,李大人哪有那麼容易就離開陽平。而今全東京人都知王黼之罪,還有什麼後續手段,咱家真猜不出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