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姑獲鳥開始

第十章 龍虎劫數(1/2)

    百年來,神州陸沉,妖邪禍蕩。

    原本戍守下的龍虎氣不斷流失,國綱難鎮,魔祟四起。

    然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為了遏製妖邪,百年來,大明朝廷七十三次加封龍虎山師道,平均一年多便要封上一回。

    社稷神器加持,道門大興。

    嘉靖三年,龍虎山以一百零八道龍虎旗牌,鎮壓大明兩京十三使司。妖邪為之一蕩!連龍虎氣的流逝速度,也有緩解的趨勢。

    嘉靖五年,原本二十四衛中的錦衣衛改製為龍虎緹騎,除了原本往送他國情報,監視百官之外,更有除邪滅鬼之責,擴建的人馬,其中少部分是各衛所的軍卒,大部分,全是龍虎山的道士。

    嘉靖十一年,第九十四代師,敕封護國大法師之位,位同三公,有世襲罔替之權。

    嘉靖十六年,各府衙衛所,皆設龍虎都監職位,品級隻有九品,卻直接受製於龍虎山和神皇帝管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沒有皇帝和師首允,不得緝拿,審問。

    萬曆三年,蒙古大骨朵部犯邊,龍虎山的道士,頭一次以稽核監軍的身份走上戰場,其後,這便成了固例。

    短短百年,師道的勢力急劇膨脹,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士大夫,龍虎道士,與皇帝之間彼此牽製,形成頗為有趣的權力結構。

    萬曆二十年,壬辰之戰拉開序幕,此後持續數年,大明國祚為之傾斜,而剛剛結束戰亂的豐臣政權,幾乎因為覆滅,國內淪為一片鬼域。

    而因為重用龍虎山而平穩下來的大明江山,也在戰爭當中劇烈的龍虎氣動蕩下,有支撐不住的趨勢。

    今,龍虎山也迎來了自中興以來,最大的一次考驗。

    庚子,萬曆二十八年四月。龍虎山師道。門山。

    山河毓秀,碧空頃濤,湖水上發來幾枝紅芽。

    百年來,龍虎山十五次擴建,占據良田超過兩萬三千頃,長工超過六萬人。而距離龍虎山隻有數裏之遙的門山,也早就成了師道的腹地。

    今的門山上,怕不是有數百萬隻粗如兒臂的牛油蠟燭日夜燃燒,經文聲和法鈴聲交織,衝散籠罩山巔的金色魚鱗雲片。

    一座青色山巒立於山雲之間,黑色鳥群劃過青山山腰充斥視野,卻是數不清多少隻獨角紙鶴。

    它們若有靈性一般,“啪嗒”“啪嗒”貼滿青色山巒,把之緊緊包裹。剩下空餘處散發出刺目金光、遠遠望去,如同一張黑紙金字的浩大經頁,筆直插在在地之間。

    青山山頂,一塊怪異的褐色石盤上,有一青一黑兩個女人赤足而臥,身旁有零星的青色火焰矗立燃燒。

    兩人的眉目卻有九成相似。

    毫無疑問,這是丹娘的長相。

    青衣丹娘立膝箕坐,大腿上平躺著那名“黑衣丹娘”,隻是這“黑衣丹娘”此刻麵如金紙,往外不住咳出黑血。

    “死便死罷,用不著你假慈悲!”

    黑袍女人橫著眉毛,便是衰竭到動動手指也難的地步,嘴上還不饒人。

    丹娘理也不理,隻是歎氣:“你拿這副模樣同我話,我實在看你一眼也欠奉。”

    那女人聽聞又羞又怒,大罵道:“誰用你看?我本來就是為了……”

    “你聽著~”

    青衣丹娘毫不客氣地打斷了她的話。

    “也是我自己太過莽撞,眼下我真身被龍虎符籙封住,拖不開身。我找機會放你出山,你務必把那三張《太平洞極經》,給我一張不拉地找回來!若是碰上你家李鎮撫,不妨和盤托出,此事另有蹊蹺,他絕不會怪你。到時候如何取舍,聽他的便是,若是碰不到,你找齊三張《太平洞極經》回來,或許可消龍虎山盛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