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業大亨

第一百零七章 高待遇(1/3)

    在海外,中文報紙其實很多,這是因為,各大中型城市,一般都有唐人街,中文報紙有生存的土壤。

    其次,是移民中本來就有不少“老報人”,其中不少人,可能原來就是《人民日報》、新華社或其他專業性大報的知名記者或編輯,有的還具有主任或博士的頭銜。

    他們移民國外後,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況下,隻好重操舊業,靠辦報為生。

    三,是改革開放這麽些年之後,中國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經貿關係,近幾年展較快,不少國家主流社會,意識到華人及其文化的價值,現華人市場有無窮的潛力,紛紛通過廣告和其它方式,向華人推銷其業務或產品。

    受眾為華人的中文報紙,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當然還有其它的方式,比如去年休斯敦火箭隊選中姚明,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但是,有生存的土壤,也有市場需求,這並不意味著這一行就很好做,恰恰相反,海外各地的中文報紙,財政狀況都不容樂觀。

    比如紐約,從出現第一份中文報紙到現在,先後有多達上百家中文報紙,後來因為經營的原因,有的堅持了幾年,有的行了三四期,因沒有讀者,就無聲無息地停刊了,連一朵浪花都沒激起來。

    因為再怎麽,在美國,中文報紙,隻是少數族裔報紙,廣告客戶資源有限。

    總之,在海外的中文報紙,是創辦很容易,但維持很難。

    目前紐約的華文報紙也不下1多種,但除了一些華文周報以及不定期出版的華文報紙,實際上每出版的華文日報主要有4家,分別是《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

    在紐約的行量,依次為9萬份、5萬份和4萬5千份。

    另一份報紙,是回歸後才到紐約展的《明報》,日行量在萬份左右。

    當然,這些報紙在北美,自然不止在紐約一地銷售,在舊金山、洛杉磯、休斯敦、芝加哥、溫哥華、多倫多等地,都有銷售,這也是馮一平看重他們的原因。

    從這些中文報紙的一些改變上,其實也可以直觀的得出一些結論。

    在上世紀9年代中期以前,包括人民日報的海外版,都是按港台那邊的習慣,用繁體字,從右到左的豎排排版。

    6年前,人民日報海外版率先改版,改用簡體字和從左到右的橫排版,兩年後,一向被認為親中的僑報跟進,先是改成橫排,讓很多讀者大為光火,之後前年底,它幹脆也啟用簡體字,結果,成績出來了,行量大增%。

    行量,可以是一家報紙的命脈,因為行量大,才能得到廣告客戶的青睞。

    有了僑報的成功示範,星島日報沒怎麽猶豫的就改成了更讓大6移民習慣的橫排版,當然,它目前還是用繁體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