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當校長

第五百二十九章 各方增援(1/4)

    先別看,等2點後再看吧!實在抱歉!

    ……

    北大元培通識課程體係

    1、從開辦以來並沒建立起來。這也是開辦之初並未設想、而至今沒有實現、從而影響這一實驗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實驗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類似於美國一流文理學院的通識教育體係,但開辦了十幾年,這個目的並未達到。你在網上可以搜到關於北京大學元培通識教育的許多評論文章,褒貶不一。但一句話,這個實驗並不成功。

    2、北大元培學院是通識教育為主的,但目前它的培養模式並非自己開設通識教育課程,而是采用的拚盤式通識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否好有待討論,但是目前國內的教育環境,很難開設獨立的通識教育課程,這也許就是樓上所說的“實驗失敗”吧。

    所謂的拚盤式通識教育,是說元培學院的學生可以選修北大校內所有的專業課程,因此元培自己不開設通識教育課,但學生們通過自由組合不同院係的專業課,達到通識教育的結果。在大二時會分專業,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北大內任意專業作為主修方向(當然還保留轉方向和修習其他專業課程的權利),也可以選擇元培的特色專業:例如PPE(政治、經濟與哲學),外國語與外國曆史,古生物學、整合科學等,顧名思義,這些專業就是將各個院係的相關課程拚盤起來,作為你的必修課。

    本世紀啟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麵旗幟,元培學院探索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有13個年頭,是國內最早一批試水通識教育的院校。而“元培”在這場人才試驗中遭遇的意外、挫敗、尷尬甚至爭議,都充分折射通識之難和通識之痛。

    北大元培是國內通識教育改革中最早的、也是較為成熟的模式,現在通識教育在各個高校鋪開,但目前的結果都不是特別好——不過至少邁出了一步。

    3、根據元培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生入學後,理論上可以選全校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程,想聽什麽就聽什麽,課程學習計劃全由自己製定;從大二開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學習方向,理論上也不受限製。

    “精神上的自由,學術上的自由,學習上的自由。”幾乎所有學生在進入元培後,第一感受都是“自由”,但緊接著,多數人就會開始“迷茫”。

    一名2004年入學的學生就曾在網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抱怨元培的“自由製度”。比如,理應負責輔導學生選課、選專業的“導師製”發揮作用有限,事實上,元培04級的大一新生連一本院係課程計劃都拿不到,必須跑去各院係教務部“蹭著看”。

    比起這些瑣事,選課的自由就成了更大的障礙—全校的課你都能聽,但到底聽什麽。

    在北大,本科課程計劃主要分為兩塊:專業課和通選課。一般而言,專業課難度勝過通選課一籌。按照設想,任何一個元培學生讀大二、選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後,之前選修的其他院係的課程都可替代通選課課程,修滿學分即可畢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