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尋龍記

第三百一十七章 陳留整軍(1/3)

    第三百一十七章 陳留整軍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北宋.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

    話說陳龍與周不疑、張燕在並州太行山深處走了一遭,順利說服隱士張臶和胡昭一起出山,到陳留說服陳宮。二人果然不辱使命、馬到功成,陳宮不但答應了共破曹賊的提議,還誠意滿滿的將位於陳留遠郊黃河邊的東明縣和濟陽縣之間的一個渡口開放給黑山軍的船隻使用,黑山軍的物資、輜重和部隊源源不斷沿黃河注入陳留與兗州之間的平原,設立的黑山軍大寨,占據了濟陽縣外的大片平原郊野。

    東明縣原來叫做東昏縣,是王莽新朝時改的名字。東明縣位於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春秋時為戶牖邑,秦朝於縣北置濟陽縣。公元前五年,漢光武帝劉秀就出生於縣北的濟陽宮。這裏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位於兗州和豫州交界地帶,又緊靠黃河控製前往冀州的渡口,直接麵對著整個廣袤的青兗豫大平原,既是有名的黃泛區,又是真正的沃野千裏。

    東明之東,沿黃河東去,有大澤曰菏澤,古今知名天下大澤之一也。菏澤為菏水與濟水所匯,西納濟水,通黃河;東出菏水,接泗水,再南通淮河、長江、東海;東北出濟水入大野澤,又東北,經濟南北,東流入海。菏澤還北連雷澤,通濮水、羊裏水、瓠子河;南納黃溝枝流,通孟諸澤,是古代中原一帶最大的水上交通樞紐。

    菏澤以北,過黃河就是重鎮濮陽,緊鄰冀州治所,為兵家必爭之地。菏澤以南,即著名的定陶,又名濟陰縣。定陶扼菏澤、濟水之要,據淮、徐、寧、衛、燕、趙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區著名的水陸交通中心、經濟都會和軍事戰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

    春秋末期,範蠡助越滅吳後, 輾轉至陶,“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祖,死後葬於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戰國時期秦國魏冉取陶邑為封地,魏冉死於陶邑後,秦於定陶置陶郡。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國統一六國,定陶屬碭郡。秦末,章邯殺項梁於定陶。公元前二百零二年,劉邦即位於定陶氾水之陽,大漢初立。

    西漢初期,劉邦封彭越於梁國,建都定陶。漢景帝六年,梁國一分為五,於定陶設濟陰郡,轄九縣。西漢建元三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屬兗州濟陰郡,濟陰郡治定陶,轄十一縣,正史中,曹操“定陶之戰”大敗呂布。

    正史中,著名的“定陶之戰”有兩次,一次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百零八年)八月,在項羽、劉邦滅秦之戰中,秦將章邯擊破項梁軍於定陶的一次進攻戰。七月,項梁率楚軍擊秦,在東阿、濮陽東、定陶、成陽、雍丘連破秦軍。數勝之後,項梁低估秦軍力量,放鬆警惕 。八月,章邯得到秦二世的兵力支援,即率部進攻項梁,大破楚軍於定陶,項梁戰死。為避免被秦軍各個擊破,項羽、劉邦與呂臣均主動率部退守彭城一帶。章邯擊敗項梁後,以楚地義軍不足憂,乃率部北上攻趙,使楚軍得到休整機會,重新恢複和壯大起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