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尋龍記

第二百九十一章 高麗野史(1/3)

    第二百九十一章 高麗野史

    話說袁紹進攻孔北海,曹操覬覦青州已久,自然虎視眈眈。陳龍北上冀州之後,田豐、麴義的自立,帶來了一係列的蝴蝶效應。

    陳龍扮演的龍珠作為蝴蝶的翅膀,當然是其中的關鍵。想不到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層一層傳導,竟然一直到了遼東郡公孫度處。公孫止作為公孫紀的使者,又給盤踞遼東多年的公孫度和公孫淵父子打了一劑強心針。

    公孫度手下,除了至親骨肉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晃、公孫修之外,陽儀、柳毅、涼茂等親信。其中涼茂乃公孫度將其扣留在遼東,雖然開始並不為公孫家效力,但最後還是在公孫家商議曹操北征時誰能抵禦曹軍的會議上獻出了建言,當時將領們皆說可以抵禦曹操;但涼茂則說曹操定國安邦,而公孫一族若反抗則是反抗東漢,必會遭到誅殺,後得到了讚同,於是公孫家向曹操拜服。

    另外,公孫模、韓濊、張敞等皆為心腹,其中韓濊強盛,郡縣不能約束,百姓大多跟隨其流入朝鮮半島。後來,公孫康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分為帶方郡,派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離開一些。

    另外,郭昕乃公孫淵部下大司馬長史,曾在公孫淵授意下與群臣上書魏為淵求封國,柳浦為公孫淵部下參軍臣,曾在公孫淵授意下與群臣上書魏為淵求封國,卑衍乃公孫淵部下大將,曾迎戰司馬懿軍大敗,演義裏戰敗後被夏侯霸陣斬,楊祚乃公孫淵部下大將,迎戰司馬懿軍,大敗後投降;倫直在公孫淵造反時,與賈範苦諫,卻反被淵所殺。賈範直諫公孫淵不應反叛曹魏,也被公孫淵斬首。

    王建乃公孫淵的相國,司馬懿伐公孫淵時,公孫淵派他與禦史大夫柳甫向司馬懿乞降,司馬懿不許,將二人斬之,首級付與公孫淵。

    柳甫乃公孫淵的禦史大夫,司馬懿伐公孫淵,公孫淵令其與相國王建往魏寨請降。懿不許,將二人斬之,首級付與公孫淵。

    衛演乃公孫淵部下侍中,司馬懿圍困公孫淵於襄平城中,先遣王建、柳甫請降不成,隻得再度命衛演前去魏營請降,並表示願送子公孫修為人質。司馬懿言:“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麵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斥退衛演。

    公孫模與高句麗最好,於是公孫止來到襄平的消息再次泄露。韓濊本已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忽聞公孫模的消息,倍感振奮,若襄平空虛,則遼東一地,勝過空曠的高句麗多矣。

    高句麗,乃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1]

    曆史沿革

    建國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公元前37年,北扶餘之高句麗人朱蒙始建國。[2]

    朱蒙是夫餘王族的成員。夫餘王族內部的爭權鬥爭而迫使朱蒙南奔,與公元前37年在今新賓縣永陵鎮南建立高句麗國。[3][4]

    據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餘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扶餘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為了扼製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餘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誌》、《漢書》中時有出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