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尋龍記

第二百二十四章 槍法春秋(1/3)

    第二百二十三章 槍法春秋

    話說張繡被陳龍火龍卷所傷,自認非是陳龍對手,遂囑咐陳到認輸。不料陳到見獵心喜,見陳龍內力雖強,說不定槍法上卻慢,遂假托張繡之言,約定與陳龍比試槍法。

    槍這種武器,自有自己的演進曆史和特點,作為超長製式武器,練習者眾多,練到極致者卻是鳳毛麟角。從最初的戈,演變為矛、槊、叉、戟、槍,有著各自時代背景。槍源自我國石器、青銅器的時代,“錟木傷盜為槍”,削尖的長柄木器為槍。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以戰車為主戰軍種,三人或多人一組,雙方衝鋒交錯時,由於士兵站在各自戰車上,距離較遠,戰機轉瞬即逝,用戳擊的方式進行攻擊,效果會很差,如果用戈這種武器輪擊,打擊麵廣、攻擊時效長,效果較好。

    秦末、漢初,騎兵成為主要的突擊軍種。兩軍對衝時,速度疊加,兩馬距離較近,有的近乎正麵衝擊,長戈輪擊,需要提前量,效果遠不如戳擊效果好。用戳擊類的武器,可以借助馬勢,始終對著敵方,長時間將對方籠罩在攻擊範圍內,衝擊力大,動作小,速度快。可以說,當騎兵取代戰車的那一刻,長戈就退出了曆史舞台。而在騎兵馬戰演進過程中,特別是蒙古騎兵崛起的年代,發現弧形馬刀一旦在馬匹一側展開,隨著馬匹速度遞增,更能順利割開皮囊、割傷對手,所以後來馬刀代替長槍成為輕騎兵武器,而使用長槍的重騎兵越來越少。

    中原缺馬,步兵是主力,曆來有列陣對敵的傳統,陣列貴在同退同進,“勇者不得前,怯者不得後”,使用的統一規格的製式大槍(矛、戟)。長杆兵器在齊整、密集的陣列裏采用輪擊的方式不現實,長槍兵是步兵突擊和固守的主力兵種。例如,戚繼光是明代傑出的軍事將領,他所創造的鴛鴦陣、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曾經創造殺敵數千,自損數人的光輝戰績。戚繼光調任北方防禦遊牧民族後,他又創造性的發明了諸多火器,士兵人手一支,導致凶悍的北方遊牧民族無人敢犯,出現了轄區無仗可打的局麵。清末,火槍逐漸取代了以大槍為代表的冷兵器。大槍技藝在軍隊係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逐漸消亡。以至後來,中國需要向日本、蘇聯學習拚刺刀的技藝。兵槍講究整體配合和武器之間的生克,士兵無需學習更多的技術,戚繼光不許士兵學習單舞、花法,甚至認為士兵無需學習拳術,認為拳術無助於“大陣”。事實上,從戚家軍在抗倭戰爭中優異表現可以證明他的觀點在軍事訓練的立場是對的。

    古代的單槍技術,或者叫槍法,其實都注重實用,例如二十步距離內的快速突擊練習。每人持槍二十步外,聽擂鼓,擎槍作勢,飛身上前,戳向孔中圓木(標明目、喉、心、腰、足等位置)。取勝之道不外槍進迅速以及紮槍準確。不僅是殺傷敵人,極具震撼的威勢也足以讓敵人驚駭戰栗。正所謂“槍似遊龍,劍似美鳳”、“槍為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