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閑臣

第八百五十二章、太平天子?傀儡天子?(1/2)

    剛一寫完。

    朱翊鈞便道:“先生,這首詩似曾相識,朕好像在哪兒見過,讓朕想想,想想。噢,對了,這詩出自徐鹹的筆記小說,叫作《徐襄陽西園雜記》,對不對?”

    “皇上果然博覽群書,正是。”

    “隻是,朕記得書上是錄了這首詩,卻沒有提出任何佐證,先生如何斷定這就是建文帝寫的呢?”朱翊鈞提出疑問。

    “的確,這詩無法斷定是建文帝所寫。不過關於這首詩的佐證,倒是在另一小說中有過記載。”水墨恒解釋道,“正德年間,海鹽有位舉人,叫董碩甫,當過漢陽、安義兩地知縣,後因事罷官,歸隱林下,自號碧裏山樵,寫了《碧裏雜存》一書。裏頭關於建文帝的諸多舊事,有詳細的記載。”

    “該書也是軼聞傳說吧?”朱翊鈞這麽問,是因為想到《碧裏雜存》與《徐襄陽西園雜記》應該屬於同一類型,畢竟正史上幾乎沒有關於建文帝這方麵的相關記載。

    “皇上所言極是,《碧裏雜存》小說成分很大。”

    “那書中是怎麽記載的?”此時,於朱翊鈞而言,似乎小說更合他的胃口。

    水墨恒娓娓道來。

    “書中記載說,建文帝尚在髫年之時,有一天夜裏,太祖皇帝做了個夢,夢見內廷左右楹柱上有黑白二龍纏繞相鬥。鬥的結果,左邊楹柱上的黑龍戰勝。”

    “天亮後,太祖皇帝發現,燕王與皇太孫各抱一根楹柱嬉戲,也就是後來的永樂皇帝和建文帝,而恰恰是燕王抱著左邊那根楹柱,這讓太祖起了疑心。”

    “後來,太祖皇帝帶著燕王和皇太孫禦馬,出了一個上聯,讓兩人對。太祖出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皇太孫對‘雨濕羊毛一片氈’,燕王對‘日照龍鱗萬點金’。太祖聽了暗暗吃驚,不免喟歎天命難道不可違?”

    “因此,到了傳位皇太孫的那天,太祖皇帝交給他一個篋笥,並千叮萬囑:‘日後若遇大難垂死之際,方可打開一看;若遇小災小難,萬萬不可隨便開啟。’皇太孫謹記。”

    “後來,燕王從北京發兵,靖難之師圍了南京紫禁城,建文帝危急之中,打開太祖皇帝給他的篋笥,隻見裏麵躺著一件僧衣、一張度牒和一具剃刀。建文帝當即明白,連夜削發,縱火焚宮,從暗溝中逃出紫禁城。”

    “書中評論說,建文帝此舉,乃是順天知命見機保身。到了正統年間,距靖難之變不知不覺中剛好過去四十年。一天,雲南布政司衙門忽然來了一位老僧,自稱是建文帝。”

    “他從甬道步入正堂,麵南而立,感慨地說:‘今吾年八十,彼已傳四朝,事已定矣,不必追究,但吾有首丘之懷,故欲歸爾,汝等可為奏聞。’說著,便從袖裏掏出詩箋來。然而藩臣難辨真偽,隻好著人將老僧禮送來京。”

    “其時,建文帝宮中舊人大都不在,隻有一位老宦官還活著,他信誓旦旦地說,老僧是否為建文帝,隻需一驗便知。方法就是讓老僧脫去左腳鞋襪。老宦官一見老僧的腳底板,登時抱腳痛哭,確信那老僧就是建文帝。”

    “原來,老宦官當年曾在宮中為建文帝侍浴,知道建文帝左腳板心上有一顆黑痣。見老僧左腳上恰好有一顆,而且位置和大小都一模一樣,因此老宦官斷定是建文帝無疑。有了這個鑒定,朝廷也就善待老僧,將他留在宮中奉養。不出兩年,老僧圓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