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閑臣

第八百三十章、喜慶(1/2)

    春節一過,緊鑼密鼓的第一件喜事,便是準備朱翊鈞的大婚,朝中內外大臣都忙得不可開交。

    水墨恒也不例外。

    因為早被朱翊鈞任命為納采問名使,責任重大。

    就在正月十六這一天,朱翊鈞便派內務府的人,將一襲大紅錦袍送到天上人間來了。

    看得出來,皇上要做新郎的心已是迫不及待了。

    其實,對於國家和朝廷來說,在這件盛大的喜事之前,還有一件大喜氣的事兒,也值得歡慶,那就是冬運的成功。

    這件事是張居正牽頭的。

    就此,他曾經還借大兒子張敬修的口,前來谘詢過,水墨恒當時明確告知:方案可行,利大於弊。

    於是張居正放心了,立即大張旗鼓地開展。

    就在去年年底,從江南各處糧站裏兌運到京的一百多萬石新鮮的糧食,都一粒不差地足額運抵至通州倉。

    別看這事兒說得簡單。

    當時張敬修就寥寥幾句,而水墨恒的答複也不過爾爾,可這件事操作起來,堪稱是個浩大的工程。

    因為自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後,南方的稅糧都是分春秋兩次解運到京的。所以,這是一項延續了近兩百年的祖製(若從朱棣封燕王算起的話,超過兩百年)。

    選擇春秋兩次解運,是考慮到南糧北運需要走運河,而這兩個季節運河的水量充沛,一個是春洪期,一個是秋汛期,運河自然容得下千石大漕船的航行。

    可世事皆福禍相依,水量充沛洪水滔天,也時不時地引發船毀人亡的慘劇。而一旦發生,糧食損失少則十幾萬石,多則幾十萬石,因此兩百多年來,稅糧從未足額收繳過。

    這個問題始終沒能很好的解決。

    張居正很早便注意到了,隻是由於剛開始上任時,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財力去管。

    政治改革頗見成效之後,緊接著經濟、財政改革又立竿見影,取得了一係列喜人的成績。

    這樣,直到兩年前,也就是水墨恒搬到天上人間前夕,張居正才覺得可以著手改革了。

    而在那之前,其實江淮漕運這一塊兒從未放鬆過,每年都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治理,從早年工部老尚書朱衡開始,就一直延續通過疏浚與閘站的建設,來增強水係的調節功能。

    也正基於此,張居正才與漕河總督吳桂芳兩人合計,決定上疏改春秋兩次解運為冬運一次解運。

    這是個大膽的設想。

    先不考慮祖製的問題,本來,冬天河床就屬於枯水季節,有些地段水淺,隻能淹沒至腳踝處,不要說上千石的大漕船,就是淺幫船都航行不了。

    可經過朱衡、吳桂芳、潘季馴等這些治河專家的不懈努力,這幾年積累下來,多處蓄水湖泊河流可以開閘放水,能夠保證漕河運糧的必需水位。

    如此一來,冬運就有了可能。

    再經過這一年多時間的努力,也就是從水墨恒搬到天上人間到去年年底,冬運終於成功了。

    一百多萬石糧食完全抵運京師,途中沒有沉沒一條船,沒有一人傷亡!這在許多人眼中,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奇跡!

    張居正高興。

    朱翊鈞更是一高興,立即下旨永久廢除春秋兩季兌運,將冬運著為永例。這樣,朝廷延續近兩百年的祖製,在朱翊鈞和張居正的手上又一次更改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