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閑臣

第六百九十四章、私立學院(2/2)

    經濟飛速發展。

    國家財政得到根本好轉。

    過去兩三年的收入,隻夠一年的支出,整個隆慶朝都是入不敷出;而現在一年的收入,可頂未來三四年的支出。

    “萬曆中興”——絕不是嘴上說說,或被施政者誇出來的,而是政績在那兒擺著,可以拿事實說話。

    但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比如:學校。

    早在洪武皇帝開國之初,便下令全國各府縣建府學、縣學,後來又頒詔天下,賜學糧,增加師生廩膳,凡入府學、縣學的學生,一律由國家負擔費用,並免除生員一家的賦稅。

    這政策,可不同於今天的“義務教育”。今天的“義務教育”可以變相收費。而那時是真的免費,而且一家還跟著沾光。

    那是真正鼓勵讀書的政策。

    當時大明初創,人才匱乏,故洪武皇帝通過增加廩膳生員並給予殊恩優撫,為國家培育人才。

    政策一好,向這兒湧的人自然就多了起來。

    這跟度牒製一個道理。

    隨著廩膳生員的數額越來越大,越來越濫,各府縣都已經承擔不起了,叫苦連天!

    所以,後來又給府、州、縣重新定額,就是限製生員的數額,不得超標。

    再後來,到景泰元年,新皇帝登基,為了收攬人心,又將生員定額取消。

    後又定,又消,幾經反複。

    直到正德十年,也就是武宗皇帝,再次放開生員編製,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許多人都削尖腦袋往府學縣學裏鑽,一入學校,就等於鯉魚跳龍門,哪怕一輩子考不上舉人進士,但隻要占著生員名額,照樣優免束脩,享受朝廷的優惠待遇。

    洪武皇帝當時的政策,意在為朝廷培養人才,體現朝廷的優士之恩,重視讀書人,可發展到後來,這養士的政策就變了味兒,有些人實在不是讀書的料。

    除去害群之馬的那部分不說,不少老童生,從黃髫少年讀到胡子拖雞屎,都還不肯退出府學。

    像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便是其中一例。

    都考不過他十二歲的兒子,還在那裏不認命死讀書。若不是張居正後來進了內閣,估計還會讓朝廷繼續供養著。

    還有一類人,不認真讀書博取功名,不肯鑽研經邦濟世的實際學問,卻一味地標新立異,將空洞無物的玄學視為圭臬。

    這部分人,最後許多成為山人。

    因此,朝廷每年砸掉大把的銀子,養的不是士,而是一幫對國家無用,甚至與朝廷對抗的狂徒。

    對此,張居正深惡痛絕!

    當然,這說的是官學,何心隱說的是私學。

    而私學的情況較之官學更為嚴重,雖然不需要國家奉養,但他們標新立異的程度,不知強過官學多少倍。

    以何心隱為代表,講學之風盛行宇內。他們攻擊朝廷,反對張居正嚴苛的改革,各地私立學院無異於對抗朝廷新政的堡壘。

    為什麽私立學院風行於世?

    說白了,就是有不少當道政要的支持。

    那些官員對張居正的改革心存不滿,而自己又不敢站出來明確表態反對,便借助私立學院的勢力,與朝廷唱反調。

    張居正焉有不痛恨之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