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閑臣

第四百一十三章、除了政治 老夫也能聊風月(1/2)

    水墨恒瞅著張居正問:“先生想從哪兒著手?”

    張居正卻不急著回答:“每每我推行一項重大政策之前,你好像都能神奇般地料中,這次不妨再猜猜看。”

    水墨恒笑了笑,意味深長地說:“那隻是針對好的政策,若是不好的政策,我也猜不到哦。”

    好的政策,自然會被載入史冊,所以才能猜到。這是水墨恒話的本意。

    張居正聽了,當然不會明白這一點,隻是發現水墨恒的話似乎很玩味兒,笑道:“這麽一說,那更要讓你猜一猜啦。”

    “哦?”

    “若是猜中,證明那是一項好的政策;若是沒能猜中,便證明不好。我這麽理解,有問題嗎?”

    “張先生是否要在全國開始丈量土地?”

    張居正兩眼放光,興奮地說道:“又猜對了,那就證明這項政策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水墨恒沒有立即附和讚同,而是問:“這項政策的實施,可比征收子粒田三分稅銀還要艱巨得多,先生想如何開展?”

    “我正想聽聽你的意見呢。”

    水墨恒道:“內閣每有一議,皇上即下一旨。其實,先生發現沒有?自你榮登首輔之位,每一項政策的的啟動並不難。難的是執行過程,以及如何協調執行的各方官員。”

    張居正何嚐不知?

    與皇上這種親密無間的君臣關係,加上李太後坐鎮,乃是萬曆新政得以展開的穩固基石。

    每一項政策方針,有皇上的聖旨支持,當然容易啟動。

    關鍵是執行,而最關鍵的是人。

    政策永遠是死的,一切還得靠人去做。像水墨恒這樣,能獨當一麵的人,實在奇缺。

    尤其是地方上的官員,朝廷每一項政策頒布下去,他們往往會觀望好大一陣子,起初並不積極配合。

    如此一來,便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監督者、號令者。

    此刻,被水墨恒一針見血地指出,張居正當然深有同感。

    水墨恒繼續說:“鑒於這種情況,先生還是要先試點,逐步推廣下去,否則問題大麵積一股腦兒出現,不容易收拾。”

    張居正心領神會,問:“那你覺得先從何處開始呢?”

    水墨恒沉吟少許,頗有見地地說:“就從湖廣地區開始吧,一來那兒是先生的家鄉,相信配合程度要高一些;二來,湖廣本身也算是經濟大省,而且在嘉靖年間,個別地區就已經開始推行一條鞭法。將它作為試點基地,也合情合理。”

    張居正眉頭微微一皺,遲疑了一下。

    水墨恒鑒貌辨色:“怎麽?先生原本不是這麽想的?”

    “我原本是想著從山東開始。”

    水墨恒反對說:“山東省與京城毗鄰,作為試點固然很好,容易掌控,但配合程度肯定不及湖廣地區高。湖廣地區那撥官員,一個個都以張先生馬首是瞻,這是個很大的優勢。”

    張居正點了點頭,當即拍板道:“那好吧,明年就從湖廣地區開始。屆時,肯定還得需要你坐鎮。”

    “先生不會又將我派到湖廣去吧?”

    “你不想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