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閑臣

第三百六十二章、戒石銘(1/2)

    原來這座石碑正麵刻著三個大楷字:戒石銘。

    要說這《戒石銘》,可大有來頭。銘文出自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簽》,共二十四句,九十六字。

    銘文內容如下——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所得,風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到了宋太宗那裏。他刪繁就簡,隻摘取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十六個字,頒於州縣,敕令勘石,立於衙署大堂前。以警戒秉公辦事,從政為民。

    兩宋以後,《戒石銘》遍布全國各州縣,流傳甚廣,成為名言警句,官場箴規。尤其是其中的“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八個字——百姓雖然好欺負,可天理難容。

    真可謂擲地有聲!

    到了明太祖洪武皇帝那裏。他治吏極嚴,平生最討厭的事情,莫過於官員貪墨。每每囑咐六科給事中及十三道禦史等諸路言官,對貪汙腐敗的官員,必須及時揭發,不管證據確鑿,還是道聽途說,皆可上奏。

    這便是令貪官聞之喪膽的“風聞奏事”之權!

    在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各府、州、縣俱立戒石碑於衙署堂前,並建有石亭保護,固有“戒石亭”之稱。

    戒石碑上的內容重新恢複了二十四句,九十六字。敕諭每一個新上任的官員,到任之日,必須先背這篇《戒石銘》。

    ……

    江陵縣衙外頭本有一座《戒石銘》碑,與張老七張三元抬進來的那座一模一樣。

    那他二人這座石碑又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這座石碑本安置在當時的荊州府衙前。

    隆慶年間,當時的知府嫌衙署局促,決定選址另建,於是選了趙雍現在辦公的地方,而老衙門便留給了荊州稅關。

    也不知是出於疏忽,還是時間倉促,或是別的什麽原因,遷移府衙時,這一方《戒石銘》碑竟沒有一同遷走,留在荊州稅關衙門前。

    水墨恒當初來到荊州稅關時,便注意到了這座石碑。

    想不到這會兒還派上用場。

    所以,劉台等官員一下子愣住了。若是趙雍沒有走神,恐怕臉色也不好看。

    詹師爺見劉台瞅著趙雍,而趙雍又怔怔出神視若不見,趕緊站起來問道:“張老七張三元,你倆的狀子呢?”

    “什麽狀子?”張老七故作糊塗。

    “你們不是要告巡欄官蔣攀和荊州稅關嗎?”

    “是詹師爺讓我們告的,狀子也是您老人家寫的,怎麽賴到我們的頭上?我與小跳蚤回家合計合計,不告了。”

    “為啥?”詹師爺臉色微微一紅,憤憤地問道。

    “詹師爺寫的那些文縐縐的東西,不合我們小老百姓的口味。小跳蚤,你說是吧?”

    “嗯。”張三元點了點頭。

    然後他們兩個不約而同地從懷裏各摸出一張狀紙,當著一應官員的麵撕得粉碎。

    張老七接著道:“再說,我們若告荊州稅關,這過去稅關的大堂官,便是堂上坐著的趙知府,我們如何告得?”

    “你——”詹師爺氣得臉色像豬肝。

    “放肆!”劉台大喝一聲。

    這一聲大喝可有用意:一來,劉台深感張老七和張三元兩個“刁民”竟然出爾反爾,有戲弄朝廷命官之嫌;二來,見知府趙雍恍若似夢般,想借此一喝,拉回他的神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