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閑臣

第二百四十六章、有心見大帥(1/2)

    南倭北虜,即東南一帶倭寇的侵擾和北邊韃靼騎兵的襲擾,是長期困擾明王朝、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兩大問題。

    明朝的北部邊疆,當時受著蒙古各部的侵擾。

    蒙古騎兵時常入關,向北京城侵襲,甚至常常直入昌平、通縣等地,掠奪財物,騷擾百姓,直接威脅著北京城的安全。

    所以,當時這一段長城的修建工作,受到明王朝的高度重視。

    說到修建長城抵禦蒙古,不得不提幾個人:一個是現任兵部尚書譚倫,一個是薊鎮總兵官戚繼光,還有一個也是文武全才,相當有名氣,就是薊遼總督劉應節。

    這個劉應節,也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

    這一年考中的進士大展宏圖的一大把,因為出了一個牛人張居正,許多都得到重用。

    薊遼是一個總的概念。

    指北京、經山海關至錦州,直至遼河那一帶地區,管轄的麵積相當廣闊,下轄三個巡撫:順天巡撫,保定巡撫和遼東巡撫。

    多年來,劉應節都是戚繼光的上司。

    在這次京察中,劉應節又升官一級,除了繼續擔任薊遼總督,還升任為兵部左侍郎。

    早在隆慶元年,即公元1567年,工部給事中吳時來,便向穆宗推薦譚倫、戚繼光和俞大猷三人訓練薊遼一帶的士兵。因俞大猷年事已高,所以穆宗隻調譚倫和戚繼光兩位。

    在第二年,即公元1568年,譚倫便升為薊遼總督,這個職務譚倫擔任了三年,劉應節是他的下任。也就是在那一年,戚繼光升為薊鎮總兵官。

    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是沿著長城拱衛京師九鎮中最重要的一鎮。【九鎮分別是:薊鎮、遼東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偏關)、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

    薊鎮長城最早修建工作始於明朝初期洪武六年,當時由大將軍徐達負責,修建了永寧、界嶺等三十二關。雖然到了弘治、嘉靖年間長城也都有所修築,但過於簡單。

    真正大規模的修建工作,是從隆慶至萬曆初,在薊遼總督劉應節的督促、在薊鎮總兵官戚繼光的手下完成的。

    戚繼光修建長城過程中,依據“因地製宜、用險製塞”的建築思想,在山勢低矮處加高城牆,在山勢高峻處修建敵樓,個別地方加修障牆、支牆、擋馬牆,全部為磚石結構,或磚石木結構,使得這段長城設施完備,構築牢固,布局嚴謹,可攻可守。

    戚繼光修築的這段長城,便是我們今天熟知的金山嶺長城。而障牆、文字磚、擋馬石,更是被譽為金山嶺長城的三絕。

    金山嶺長城是萬裏長城的精華之所在,素有“萬裏長城、金山獨秀”的美譽。

    可別說隻知道八達嶺長城、嘉峪關長城、山海關長城,而不知道金山嶺長城哈!1992年11月15日,亞洲“飛人”柯受良騎著摩托車飛躍的便是這金山嶺長城。

    戚繼光在加固這段長城城牆的同時,又修建了空心敵台。

    空心敵台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

    下部為基座,用大條石砌成,高與城牆相當;中部為空心,以供士兵駐守,存放糧秣和兵器;上部為台頂,多數敵台台頂中央築有樓櫓,供守城士兵遮風擋雨,也有的台頂鋪漫成平台,供燃煙舉火以報警而無樓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