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北宋末年

第二十八章槍的誕生

楊明想爭霸天下,現在兵有了,就是差一些火槍手了。楊明就用聯網鏡上網上查了一下火槍的簡單製造方法。 第一步,製管。準備一根長約三十公分,直徑約七毫米的圓柱體的鋼芯做冷骨,先將做銃管的熟鐵燒至紅熱,然後工匠將燒至一定溫度的坯料取出,用錘把熾熱的熟鐵敲在鋼芯外,卷成一根鐵管。並在包鐵的過程中不停的抽出鋼芯用水冷卻,防止鋼芯和熟鐵焊在一起。卷成的鐵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這樣銃管才結實,經得起連續十數次的發射。 第二步,焊接。由於三尺以上的長銃是一節節焊合的,所以焊接不好的銃很容易炸鏜,工匠們把是否焊接的天衣無縫的銃管當做製銃成敗的關鍵。明代中期,倭寇侵略時明軍工匠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紀效新書》中記載:“近來,洞曉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責成工匠,聽其卷成鐵筒,粗細薄厚不均······甚至單筒卷成,舉即炸損。”,所以從這些記載來看,軍隊對鳥銃的質量要求是很嚴格的。 第三步,修整。早期的鳥銃銃管常做成八棱型,銃體一頭粗一頭細,粗的做銃腹,細的做銃口。準心照門火台都是在銃體焊接後,用同樣的方法打焊上去的。準心和照門在未加工前隻是兩個凸起,沒有作用。火台在打焊前銃體和火台上都預先鑽好了傳火孔,要對準傳火孔的位置焊上,不可堵塞。當鏜鑽好後,再用四棱的鋼條將鏜內刮光刮淨,這樣銃管就做出來了。接下來要做的是鳥銃的後門,也就是銃末端的塞子,古代就叫螺絲轉,螺絲轉與後門其實就是現代的螺絲與螺帽做法。《紀效新書》:“絲轉,左轉則入,右轉則出。銃腹既長,如鉛子在內或克火門等項,取開後門絲轉,以便修整。”這是鳥銃上最先進的部件之一,僅次於準心與扳機構件 第四步,機構與裝配。鳥銃的扳機及龍頭(固定火繩點火物)做為一整套機構常由銅匠製造,其扳機,龍頭,罩殼,火門蓋都采用銅材料。鳥銃的裝配是整槍製做的最後一步,關鍵是銃管和銃床的連接,銃床的製做是最簡單的,隻要木材選配得當,要求堅韌,吸水少,幹後不變形,不開裂,一般都沒問題。隻是連結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鉚接。一種是用銅箍或繩子將銃管紮在銃床上。鉚接的槍管在日本和歐洲的火繩槍上常見,在鍛造銃管時要在銃管下端預先做出兩至三個類似半個錢幣凸起,凸起是順銃管方向的,然後在凸起上橫向打孔,同樣在銃床上也要在同一位置打穿幾個小孔,裝配時隻要把銃管對準位置安放在銃床上,並橫向穿上鉚釘,這樣鳥銃就裝好了。用銅箍或繩子將銃管紮在銃床上是最簡單的固定方式 當楊明的大唐帝國總設計師王老大叫了過來,把自己要設計的火槍的流程給了王老大,並要求王老大要在三天內搞出來,王老大經過上次的事情,已經對楊明佩服的不能在語言形容了,當即領命。 三天後,大唐帝國的第一部火藥槍正式問世了,經試用了一下,還不錯,楊明立即下命令,全麵投產生產搶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