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八十五章 智力是什麽(1/5)

    “我有個相互矛盾的感覺”下午喝茶聊時,萬老師幽幽然地了這句話。“比如學佛,好像是故意要摒棄你的思考和判斷,尤其是禪修,作為判斷和邏輯的思維智力,仿佛是師父們堅決要求我們避免的。”

    他望著花板,仿佛自言自語:“但是,又成佛是智慧的成就,這兩個要求,不是自相矛盾嗎?”

    我一聽,意識到一個問題:“也許,你所的智力與佛所的智慧,是有區別的吧?”

    胡到:“智力與智慧的區別,我個人不好區別。因為我不知道佛所謂的智慧,定義究竟是什麽。但如何理解智力,我還是有些理論的。”

    當然,從世俗意義上講,我們對智力這個詞的理解,雖然有深有淺,但都是有話可的。這成了下午我們討論的核心話題。有關對它的研究,可以充滿了人類的整個學術史。

    智力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特質,還是能夠通過後磨煉發展出的能力?什麽樣的人智力更高?是大腦中充滿了深奧知識的人,還是促使人們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的藝術家,亦或是寫出讓計算機打敗人類棋手的算法的數學家?

    無論是為了申請工作而進行智力測驗,還是幫助孩子發掘他們的潛能,或隻是簡單地做填字遊戲,我們都要用到智力。智力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心理學教科書也充滿了謬誤與未解之謎。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終於掌握了有關智力的一些關鍵性問題。

    當研究者談論智力時,他們指的是一個特定的技能集合,包含邏輯能力、學習能力、計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有趣的是,某一種能力表現好的人在所有能力上都可能有好的表現。這些技能似乎反映了一個廣泛的心理能力,是由智力構成因素(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中的普通因素決定的。

    當然,人們在不同領域可能有特殊的強項。比如,一些人特別擅長解決數學問題,一些人有特別強大的語言能力或空間能力,等等。智力測試中,這些特殊因素占據了人們表現差異的一半,另一半則是由普通因素決定的。“如果你抽樣1000人,並且對他們進行智力測試,平均而言,在詞匯測試中表現更好的人也會在反應速度測試上表現得更好。以此類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裏奇。

    上世紀八十年代年代初,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加德納主張多元智能,包括“身體動覺”“數理邏輯”和“音樂”等。然而,現在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這些類別反映了不同的能力、技能和個性品質的組合,不是所有的組合成分都與認知能力有關。同樣,最近的研究表明,所謂的情緒智力——人們調節情緒、與他人形成關係的能力,也僅是普通智力和個性的混合物。

    創造力也與普通因素有關。在智商達到10之前,創造力與普通因素有線性關係;但在智商超過10之後,也就是在被歸類為高智商之後,這種線性關係就不存在了。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榮格:“缺乏智力卻擁有創造力,這僅是一個神話。你需要一定的智力,才能掌握產生創造力的原始信息。”

    那麽普通因素的生物基礎是什麽?一個觀點是,它反映了“心理能量”:在完成心理任務時,高智商者的大腦似乎隻需要較少的能量,大腦神經元傳導信號也更快。也就是,聰明的大腦更有效。另一個觀點是,聰明的人有更好的工作記憶,因此可以在任何特定時刻保存和加工更多的信息。目前,普通因素與數學符號有很多共同點:我們不確切知道它為什麽會讓某人脫穎而出,我們隻知道它確實如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