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七十二章 現場解疑惑(1/5)

    今天晚上,法露師預先已經通知了,不打坐,不講法,隻是提供回答問題的機會。他讓大家想好自己需要問的問題,隻有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是與佛法有關的,二是必須是自己最想問的。

    整個下午,大家都在準備,尤其是許多出家人,顯得非常踴躍。這次來參加法會的,有許多是從外地趕來的出家人,還有幾個,是專門從五台山,走了幾個月路專門趕來的和尚。

    他們其實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外貌,他們普遍消瘦,皮膚很黑,估計一路上風餐露宿,也夠辛苦。二是衣服,洗得有點發白了,但是很幹淨,顏色幾乎一樣。

    據說,他們到了雲南,當看到崇聖寺三塔的形象起,就開始三步一拜,整整拜了三天,才走進了廟門。萬師兄在解釋這個事時,低聲跟我說到:“這是虛雲老和尚弘法之地,凡是學禪宗的,無不崇敬它們。”

    我是從另一個側麵看的。五台山是出家人的聖地,人家專業的和尚,能夠以如此虔誠之心來到這裏,聽法露師上課,從一個側麵證明,法露師在宗教界的地位了。

    這些和尚與我們一樣,都是晚上聽法的人。從這點看,我們算是上了一個高級班,與專業人士聽一樣的課,還是值得驕傲的。雖然,我自己知道,自己還沒有入門。

    上堂後,當然是法鼓一響,梵音悠長。隨後大師念了幾句偈子,我也沒太聽明白。短暫的沉默過後,就有人提問了。

    我根本不敢問問題,因為怕自己不專業,被人笑話。況且,問一些幼兒園的問題,耽誤大家時間。我想聽聽,這些專業人士,究竟在思考什麽問題。其實,這不僅是增長自己知識的途徑,也可以考察另人的水平。

    第一個問題,我估計是禮貌性的,或者是宗教儀式性的,大概是為今天晚上的問答課,定一個基調。因為,提這個問題的,是本寺院的明性師。他按宗教禮儀叩頭合什後,恭敬地問到:“什麽是外道?”

    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需要問,經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但他之所以要這樣問,就是給後麵的人,提醒一個基調。一定要從佛教的基礎理論問起。

    法露師當然也就給出了眾所周知的答案:“心外有法就是外道。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心遊道外,故名外道。究竟來說,羅漢也是外道,因為他有法可得,法執未除。”

    我看過很多禪師的講法集,他們在開講前,都要引用幾句經典來作為開場白。即使原始的經典,前麵也要加上:如是我聞,這相當於開宗明義的意思。

    虛雲老和尚講法時,也喜歡在前麵囉嗦幾句:我隻不過是拾三人牙慧,打幾句閑岔而已。然後說一段古人的語錄,再開始講法。這個問答,也就是這個作用。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有針對性的提問了。此時,一個五台山來的中年和尚起來了,他們來得很崎嶇,不知道他們的問題是否奇怪?

    他一開口,就非常專業,我有點不懂,但可以把原話記下來。他問:“何為感應道交?”

    按一般人看來,這有點考老師的意思。學霸有時對老師提出難題除了考察老師以外,也是想得到重視。當然,他可能沒這心態,我隻是在猜測。

    法露師的回答也專業,但話語很少:“此感彼應也。念佛持咒為“感”,佛菩薩加被行者為“應”,彼此打成一片為道交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