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冊(1/5)

    當年,二祖在與達摩問答時,主要問題是如何安心。這段公案,對於熟悉禪宗的人來說,都已經能夠背誦了。

    在晚上的法會中,法露師開宗名義,他說到:“在座的,有一些人,知識學得不少了,恐怕我老講報應因果的,聽著不過癮。但空講理論,大家又無法參照。所以,講點禪宗裏,最神秘其實也是最簡單的幾個公案,或許也能夠接引一兩個人進來。”

    他說到此處時,我發現,那們哲學教授,眼睛開始放光。

    而法露師當然不可能直接解說二祖那段對話。但他從四祖講起,因為,四祖有一本書,具體到修行中,如何認識和掌握安心的辦法。

    這本書是問答式的,當然很適合我們這種當了幾十年學生的人。更何況,這本書可以分為幾個段落和係統,很像是今天大學的教科書,很容易上手。這本書已經發給大家了,當然是古文,法露師是用今天大家都聽得懂的白話文講的。書的名字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一、專心念佛,入一行三昧

    我(繼承)這法門的綱要,是依據《楞伽經》記載:‘諸佛心第一’;又依據《文殊說般若經》記載:‘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說般若經》記載——文殊師利說:世尊,什麽是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總的來說)是一個相,它維係著法界,這就是一行三昧。若有善男女,願意入一行三昧,應當先按照般若波羅蜜方法修習,然後便能入一行三昧。就好像(修行者)維係著法界,不退不壞,不可思議,無礙無相。

    善男女,若願意入一行三昧。應當在清閑的地方,舍棄各種雜念,不想任何事相,專心於一佛,稱念該佛號。端身正對著該佛的方位,相續不斷地專心念誦一佛名號。這樣意念相合,就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念一佛名號的功德無量無邊,與念無量諸佛名號的功德沒有區別。不可思議的佛法,平等無分別。諸佛都是乘這獨一的法要,成就了最正覺,具備全部無量功德、無量辯才。這般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河沙諸佛法界。一切法界沒有差別。

    這樣修行,無論身行、內心、抬腳落腳,就常在道場。言行舉止,都是菩提。

    二、不間斷的念佛心

    《普賢觀經》記載:一切業障海,都是出於妄想。若有人想懺悔,就要端坐念實相。

    這就叫第一懺。(怎樣念實相呢?)就是:摒棄貪、嗔、癡三毒心、攀緣心。以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這樣便會忽然間內心澄淨、寂靜,不再覺得在攀緣念什麽。

    《大品經》記載:無所念,就是念佛。什麽叫是所念?念佛心,就是無所念。離開心,沒有另外的佛;離開佛,沒有另外的心。

    念佛就是念心,求心就是求佛。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意識無形,佛無形,佛無相貌。若能明白這道理,就是安心。常憶念佛,不起攀緣心,那麽一切相狀便消滅,平等無區別。進入這境界,那麽憶念佛的心也逐漸消失,不需要再向前進階了。

    這樣的心,就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也叫正法;也叫佛性;也叫諸法實性實際;也叫淨土;也叫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也叫涅槃界、般若等。名稱雖然有無量種,指的都是同一個本體。這如來真實法性之身,又無能觀見,又能觀到它的本意。

    這樣的本心,要令其清淨,使它常顯現出來。那麽一切外界都不能幹擾。為什麽呢?因為一切環境,都是如來獨一的法身。安住在這心中,各種煩惱自然滅除。一顆微塵,具足無量世界;無量世界,集合在一個毫毛端。而無量世界本來樣子依舊,互相不妨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