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一十七章 山東國字臉(1/5)

    “平凡”的丈夫是個山東人,她在網上,曬出了他們的照片,典型的中國中年夫婦的照片,看似對鏡頭笑,但有些空洞無神。

    她們那一代,經曆過早期的理想幻滅後期的財富巨變,麵對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讓他們的目光有點呆滯。有一個畫家,依據某個心理和社會學的專有名詞:巨嬰,畫了好些幅頭腦縮小,目光呆滯的畫,居然在西方,被炒得火熱。

    這個畫家即使是恨鐵不成鋼,也不能這樣沒有尊嚴,以糟賤自己的同胞還獲得好評。且不說他的動機有多麽差勁,就是從事實來說,他也把握得不準。

    這種呆滯是麵對外界突然到來的刺激,所產生的應激反應。就像一個人聽到巨大的聲音,突然停下了腳步。一個人看到獅子逼近,暫時的驚恐讓他挪不開步子而已。

    這種暫時的應激反應,如果把一個西方人,也活在中國今天這個飛速奔跑的時代,也會有。與性格與生理無法。

    況且,心理學家在考察人們習慣時,喜歡用生理的方式來解釋心理。但許多心理的形成,與社會環境有關。不能混淆。

    比如,人們好嚼東西這個習慣。

    “平凡”是這樣解釋她丈夫的國字臉的,她愛讀書,但受這種學術風氣和思維影響的害,也不淺。他說,山東人祖輩以來,喜歡吃煎餅,而那煎餅是最硬最有嚼勁的東西,導致山東人,咬肌過於發達,兩頰寬闊,就是國字臉。

    聽起來好有道理的樣子,我反問到:“有的人愛嚼口香糖,有的人愛嚼檳榔,有的人愛給小孩子嚼橡膠奶嘴,難道與國字臉掛得上鉤?”

    她表示了暫時的屈服,說到:“也許是時間太短,不影響進化吧。”

    你看從生理機能說到進化史,這就沒辦法好好聊天了。我回複到:“如果說山東人愛嚼硬東西,那還真有曆史,也許六千年前,他們的牙口就與眾不同了。”

    這引起了她的興趣,非要我講下去。我不得不給她談及了,位於山東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在神農氏時代,與廟底溝文化、紅山文化三足鼎立,分布於黃河下遊,山東地區和江淮地區的一種文化。她由北辛文化演變而來,年代在距今6500年-4500年之間,延續約2000年左右。

    有意思的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墓葬,顯示這種文化,存在著15-20歲之間的成年男女,進行普遍的拔除門齒,以及對頭骨進行人工變形的現象。

    另外,有的人,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也造成了頜骨的內縮變形。為什麽他們會這麽做呢?

    這就不得不把當時華夏地區普遍的意識形態,以及大汶口文化與紅山文化、廟底溝文化之間的關係,綜合起來進行考慮。

    當時的華夏地區,“五行”學說是大行其道的。而由於金屬還沒有普遍使用,當時的“五行”元素中,是沒有“金”元素的。當時的五行元素,是“石、木、水、火、土”;也就是用“石”代替“金”。

    我們從女媧氏“煉石補天”的傳說,以及紅山文化牛河梁文化遺址“煉石補天”的遺跡,都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地信奉“五行”學說。

    這是早期的大汶口人拔除門齒、對頭骨進行人工變形,以及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的文化上的原因。

    那麽,什麽原因,是導致早期的大汶口人拔除門齒、對頭骨進行人工變形,以及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的直接因素呢?

    這就是戰爭。

    《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氏“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這裏的“都於陳”,就是說,伏羲氏部族在現在的河南淮陽立都。這是在戰略上造成進攻山東、“東封太山”的一種軍事態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