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八十三章 本地外鄉人(1/5)

    下火車,出站,山城,我算是本地的外地人。

    其實,四川總體上分為三個部分,川東的大巴山區,川西的藏區,成都平原。在外省人看來,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國,代表了四川。

    這隻能說他們圖樣圖森破了。

    天府之國,實際上是指都江堰的灌溉區,僅限於成都平原,其麵積占不了整個四川省的四分之一,甚至連五分之一都占不到。

    從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父子治理四川以來的兩千多年裏,因受偉大的都江堰的利益,旱澇保收的成都平原,糧食產量穩定富庶,日常農業勞動強度低。在資本積累便利和閑散時間增多的情況下,產生了大量的藝術和手工藝,使得它成為花團錦簇的地方。

    錦官城,美不美?益州,富不富?

    藝術是閑出來的。閑散的才子有學習創作藝術的時間和精力,閑散的民眾有欣賞藝術的需求和品味。但是,這隻是四川的一小部分。

    川西高原,今天是旅遊聖地。過去是荒涼不毛。紅軍經過的地方,為什麽要選擇這條路線?因為難。難到什麽程度?國民黨的政府軍都不願意去,去不了的地方。

    高原純自然的生態環境為什麽美?沒人為破壞。為什麽?因為平時,那裏就沒住幾個人。中國的地理分為三級階梯。從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到第二級階梯成都平原,中間巨大的落差,是頻繁的地震帶來的。

    龍門山斷裂帶,龍門山,名字雖然大氣,但真的是災害的聚焦地。哪個有吃有穿唱戲彈琴的人,沒事往那裏跑?路倒是有小路,可以騎馬就算最寬綽的地方了。但架不住,山太高,溝太深,危險程度太大了。

    曆史上,到泰國最好的路,也要經過所謂的蜀道,經過劍門關。“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白猿欲渡愁攀緣。”最開始,外省人讀李白這首《蜀道難》時,恐怕以為,這又是他故意誇張吧。

    反正李白這人愛吹牛,大家也習慣了。他吹得好聽,大家也當成藝術巔峰。

    其實,這首蜀道難並沒有吹牛。隻要你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劉邦的明修棧道的來曆,想一想臘子口的硝煙,你就明白了。

    何況,他寫的蜀道,還隻是川北的地方,隻是要通過秦嶺而已。如果你來到川西,二郎山、雀兒山,甚至貢嘎山,你就知道,那是人力所不能至的地方啊。自然在此斷裂出壯美,你隻會感歎人類之渺小。

    有的人因為聽歌,喜歡了跑馬溜溜的山上,康定這個陽光之城,寄托了許多沒去過的人的美好想象。但你真要去了,估計唱歌還能唱兩句。跳舞嘛,沒過一曲,高原反應會教訓你,什麽叫做上氣不接下氣。

    而川東的大巴山,雖然沒那麽高,但卻非常長,成為阻礙四川向東的主要屏障。一次坐飛機在空中穿越它,那一天剛好是萬裏無去的天氣,向下看那青黑色的山脈,幾乎沒有什麽突出的特征。我在空中凝視下麵這些山巒,幾乎用了半個小時,才橫穿完它。波音飛機在巡航高度的半小時,也就是,橫穿一個大巴山,大約有四百公裏的直線距離。如果在地麵走盤山公路,怕是要超過八百公裏的路程了。

    大巴山裏是巴山人,下裏巴人的含義,大概是指低賤、粗俗、貧窮、愚蠢。總之,上不得台麵。這個稱呼叫久了,我們自己也覺得,所有說外地口音的,都比我們高尚。

    但是,近代以來,有一個城市為我們長了誌氣。那就是重慶。整個川東地區是以重慶為中心的。這裏曾經是中國的陪都,在抗日,中華民族存亡之時,它是最後的堡壘和信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