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零八章 聰明人這事(1/5)

    既然話題轉到聰明這事上,就有得調侃了。

    “從桌子上的情況來說,我們三人的聰明程度,如果按一個統一的標準,李茅第一,小蘇第二,我第三,這是按高考的效果,一把尺子量下來的,嚴格的可比性,對吧?”

    “你說高考,如果按這話說,我倒沒意見。”小蘇故意擺出驕傲的神色。

    李茅有點坐不住了:“瞎說什麽大實話,本人雖然中過秀才,但也沒當官啊?”

    “所以說,人的聰明這事,得分特點。比如諸葛亮聰明吧,還不是一生為劉備效力。劉備厲害吧?武不過張飛,文比不上關羽,算什麽呢?就連當官這事,也不是靠譜的比較方法。李杜高三人,要按詩歌成就和對後世的影響來說,李杜肯定比高厲害,但是,高卻是這三人中,官當得最大的。”

    “是嗎?莊哥,這事你得好好講講,我還沒聽說過呢。”李茅的興趣又來了。

    “這說了有什麽意義嗎?難道你要跟你那沒出世的孩子講這些?”

    “我不是為了孩子而學,更多的,是為了然然而學,你知道,要打敗一個文科生,沒點冷門知識,是有點難的。”李茅承認了,他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要給然然交差。

    “李白這人,如果當官的話,肯定是個政治上的糊塗蛋,所以當年玄宗賜金還鄉的決策是對的,這個人在政治上很愚蠢。”

    小蘇望著我:“莊哥,我第一次聽人說,李白很蠢。”

    我簡要介紹了李白的求官經曆。“李白的家庭屬於商人出生,按當時社會地位排序:士農工商,這是最末一等,沒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的。雖然富,但出生低微,被人看不起。但是,他會寫詩,舍得花錢,經人引薦,當然是走的夫人路線,這個事就不細說了。”

    “見了皇上,仍然不改狂放氣質,結果賜金還鄉,這段曆史,大家都知道。但是,他當官的理想還是不滅的。後來,安史之亂後,玄宗逃到四川,這就給當時的太子留下機會,自立為皇帝,尊父親為太上皇。此時皇帝就是肅宗了,但肅宗有個兄弟,叫永王,這人也有野心,為爭奪皇位,到處拉攏名人站台,就拉上李白了。”

    “李白這人在政治上沒判斷力,一聽有人要重用他,就興奮了。還幫永王寫了好多吹牛的詩,自以為要大展宏圖了。他根本就沒看清楚,天下已經變了,肅宗派兵鎮壓永王後,李白就有罪了,被流放夜郎。要不是天下大赦,他估計要死在貴州了。最後以戴罪之身,流落民間,根本沒有當官的機會了。不幾年,他就死了。”

    他倆仔細聽完我的敘述,李茅若有所思地說到:“是的是的,我記得,李白是有一首詩,寫永王的軍隊威武的,搞得人熱血澎湃。”

    “其實,永王的軍隊在實際戰爭中,不堪一擊。李白這個說大話的人,把任何小事都可以寫得有聲有色的,讀了他的詩,估計永王自己也像打了雞血似的,這點實力,就想分庭抗禮,不知輕重。糊塗的王帶著糊塗的詩人,就這樣了。”

    小蘇不解地問到:“他這麽聰明的人,怎麽辦這麽糊塗的事呢?”

    “太想一展抱負,太想當官了。被追求蒙蔽了雙眼,將虛幻看成了真。欲望扭曲了判斷,就是這樣了,你敢說,你沒這樣的經曆?”李茅的話有點直接,點了小蘇的痛處。

    小蘇有點不好意思,他當年被小馬所忽悠,不也是發財心切,狂心不歇的緣故嗎?

    “也不能說他是糊塗,他是給自己的標準定得太高,現實中沒有實現的途徑,一個貌似冒險的道路擺在麵前,他也想去試試。”我解釋到:“李白給自己定的地位,不僅是要當官,甚至是要當一個改變天地的官,當皇帝的老師,建開疆辟土的功勳,揮灑自己豪放的意氣,縱橫江湖、快意恩仇,這恐怕是他的本性吧,從他的詩就可以看出來。大抵天才就這樣,天下已經裝不下他,總要做一些衝動的意氣之舉,不然對不起自己的熱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