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一 十章 因果有何憑(1/5)

    但好人為什麽橫死異國他鄉呢?好人為什麽培養不出好的後代與學生呢?因果如果存在,這難道是特例,是因果的悖論?

    也許,他不是故意做好人的,他隻是處事依循自己的良心,並不圖回報罷。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說萬事有因果,因如種子果如花,因緣成熟就開發。在佛門還有一句經典叫:“欲觀前世因,今生受都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句話被無數大師們所引用、推崇和證實。如果這些大師們沒騙我們的話,因果就是存在的。

    這就好比我們學習科學,化學反應的原料、條件、方式,一旦正確結果,其反應結果也就是注定的了。物體運行的規律,與其力的初始大小方向有關。關於曆史的、社會的、生物的,如果沒有因果律,人類的所有研究就是一個笑話。科學的因果,是可以重複的,可供證偽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人類智慧的發展,也是對因果的把握和運用,才有了思維邏輯及一切物質文明成果,這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但因果的依據,究竟是什麽呢?從一個單一的運動和化學反應來說,我們知道了條件,就明白了依據;再複雜一點,生命現象,疾病與健康,我們也知道了許多疾病的發病機理和致病原因,這也知道了依據。當然,越複雜的現象,其條件和依據也就越複雜。如果複雜到人類社會中,人的命運這個話題,依據和條件的複雜程度,就會遠超我們的計算和思考能力了。

    人們總是厭煩複雜的東西,因為隻有簡單的,才容易被理解,被實踐。

    於是,很多理論家,就專門做簡化的工作。數學、哲學、邏輯學,就是簡化思想的重要工具,用大家可以理解的方式簡約地給出認識依據的路徑,以便於實踐操作。

    但命運,這個宏大的主題,就連《周易》這樣高深的東西,也無法真正簡化它,即使它所提出的模式有384種,但加上其它分析因素,可以說有成千上萬種命運類型了。這不簡單,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受過周易分析的專門訓練,很難掌握其一、二,即使我這個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也隻停留在單一判斷上,根本無法對一個人命運用出精確的綜述,更不用說我的單一判斷也隻有七成的準確概率。

    凡是過於專業的東西,要麽不好理解,要麽不好操作。要影響人類多數,隻有一個大而化之的極簡模式,才能被充分地流傳和模仿。

    “好人有好報”就是這個極簡模式的代表。越簡單的東西越不精確,對實踐的描述就越失真,這是我的感受。

    什麽叫好人?就是行善的人嗎?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有人統計過,道德人品與個人命運的關聯度嗎?統計樣本有多大?涵蓋人群類型是否全麵?地域差異是否考慮?時代變化是否覆蓋?好人好的程度和好報好的程度是同比例上升的還是非線性的弱相關關係?有沒有負相關的出現?如果出現了,原因是什麽?是樣本的特殊性造成的還是統計和分析的偏差造成的?等等,幾乎沒有一個人做過這個研究,沒一項相關數據,怎麽就得出這個結論了呢?是直覺?直覺可靠嗎?我還覺得天圓地方呢。

    我想起前段時間,在網上某論壇,有人說過這句話:“毒蛇出沒之處,七步之內,必有解藥。”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裏的?我至今沒有查到,但它得到了網上一些人的膜拜喝彩,我卻不以為然。因為,這不符合基本規律。假如這句話來源於大量的實踐,從人類與毒蛇千萬年鬥爭的曆史來看,應該是人類早就掌握了的常識了。就像中草藥對常見病的醫治,大概也至少流傳了三四千年了。但這句話卻並沒有形成醫學界的共識,也並未有阻止每年大量產生的因蛇咬死的人的數量。說明這句話沒起作用。也許有人反駁我,說是因為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少,那麽,在毒蛇流行的地方,應該有許多人在實踐中發現了這個道理,自從有語言以來,這個道理應該可以迅速傳播,如果它有用的話。但語言產生千萬年了,但這個道理在實踐中並沒有多大用處,隻能說明,這是個假道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