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看見了她(1/5)

    如果說妍子向文大姐討教的,是打坐時的具體現象。那麽,我向劉大哥請教的,多是偏重於哲學上的問題。一男一女,一虛一實,這也符合陰陽法則。

    我把佛教傳承至今愈發興盛的疑問,向劉大哥進行了討教。他想了想,說到:“你這是個大問題,我沒細想過。但是,就我的理解,也許可以這樣思考。你所說的文明消失的現象,其實就是生活生產方式所積累的思想行為習慣特征,所有思想行為習慣,都是附著在生產生活方式之上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文明的變遷和消逝,是一個自然現象。但是佛教為什麽沒有消失呢?這個問題要分兩頭看。首先,佛教是有變化的。今天的佛教與古印度的原始佛教已經有很大不同了,況且,佛教北傳後進入漢地,要隨順眾生,加入了很多新的內容,這也有很大的變遷。別的不說,就說戒律。佛祖圓寂前要求弟子們以戒為師,那麽戒律肯定就是佛教的重要根基了,連這個根基,也要隨傳播地點的不同而變化。漢地佛教今天的戒律,主要是百丈禪師製定的,叫做百丈清規,與古代印度的就非常不同了。古代印度佛教要求著糞掃衣,今天漢地僧人著百納衣,就有明顯區別。佛教允許變化,這是它生存長久的原因之一。但是它又有不變的東西在。比如,佛教基本經典兩千多年沒有變過,從古至今都是修行的基本依據,為什麽這可以不變呢?因為它是佛祖親口所說。或許還有一個原因:它是真理。而真理是不變的。隻有真理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夠至今不被人推翻。”

    劉大哥的推論,或許有道理,但我覺得還不夠充分,難以一時說服我。

    此時我也想出了一個新的理由:“佛教解決的問題,生死問題、煩惱問題、心靈問題,隻要人類存在,這些問題都存在,這是不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原因呢?”

    “你這是問題導向,也是思考的角度之一,也許吧,我沒有悟道,我也不能透徹地解釋。當然,如果我悟道了,也無法將絕對真理說出來。”

    他這樣一說,我覺得不可理解。既然知道真理,為什麽說不出來,有什麽難以啟齒的嗎?有什麽見不得人的嗎?

    “為什麽說不出來呢?既然明白真理了。”

    劉大哥說了一句文縐縐的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這句話我從來沒聽說過,趕緊問到:“這句話,什麽意思?”

    “這是古人說的。古代悟道的禪師,從來不直接說所悟之道,因為那個道,說不出來。”劉大哥說到。

    “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嗎?”我聯想到《道德經》,雖然“非常道”,但是畢竟“道可道”啊,下定義不行,打比方應該可以吧?準確描述不行,語言形容一下也行嘛。要不然,誰知道我悟出來的,是不是道呢?

    “佛陀曾對弟子說:止!止!吾法妙難思!什麽意思呢,佛法連思維都不許可,難道是可以說出來的嗎?這境界,叫做:不可思議。”

    我產生了大疑問:“既然不可思議,那師徒之間如何傳承?悟道之人如何交流?是否悟道如何判別?如果沒有標準、沒有交流,那豈不是墜入哲學上的不可知論?”

    劉大哥笑了起來:“你這個疑問我也有過。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師徒之間如何傳承。既然師父無法將自己的成果通過語言教給徒弟,那麽徒弟學什麽?怎麽學?其實,所有佛法都不是師父傳給你的,而是你自己修到的。師父隻是指路人,走路的是你自己,師父雖然到達了目標,但那隻是他個人的事,他不能背著你一同到達,你隻有自己走到,才看得到最終的風景。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各人。師父給你一個敲門磚,但打開門的,隻能是你自己。所以,師父不必告訴你最終的風景,隻教給你道路的方向。當然最終的風景如此廣大純淨,師父用語言也形容不出來。第二個問題,悟道之人如何交流。悟道之人交流的話語體係,是外人無法明白的。舉例,兩位高僧的對話。甲說:問佛祖西來意。乙答:庭前柏樹籽。這是什麽意思?隻有他兩人知道。打個比方,比如我兩個人都到過天安門,我兩人如此對話。你說:牆上的油漆又變厚了。我答:但是門上的銅環還是舊的。沒到過的人聽了不知所雲,但我倆都到過,所以,我們很清楚對方的意思。要是一個外人問,你們在說啥?我們回答我們在說天安門。別人就問,天安門在哪裏?具體什麽樣?你們所說的部位是什麽特征?我們解釋不清楚,甚至我們畫個圖也無法準確說明,對不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