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八十二章 尋章莫摘句(1/5)

    班長的話對我有所震動,即便回到北京,我也沒與小池談過此事。但我跟她談了關於那幾個武林人士討論的內容。她評價到:“有趣倒是有趣,但真理有幾分,我就不知道了。”

    我不同意她的說法,爭辯到:“第一,他們都經過實踐檢驗過來的高手,其經驗和能力應該不是問題。第二,他們的話都有古人理論上的根據,來自本門本派的傳承,應該沒有大錯。”

    “莊哥,睜眼看看這世界,究竟是什麽在改變這個社會?靠古人那玄之又玄的東西嗎?如果那些全是真理的話,八國聯軍如何打進來的?”她的聲音比較激動,估計這個說法她早就想說出來了。

    “你也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我明顯有些底氣不足。

    “那倒不是,莊哥,我們認識是從你算命開始的,我對你預測的準確度確實讚歎,包括你給小蘇推算的。說明,古代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包括中醫,我也認為它是有作用的。但這,並不能證明,古人的話古人的推論全部正確,就我個人感覺來說,古人的話中,有很多都是故弄玄虛,缺乏實證的。”

    “你這個感覺是從哪裏來的呢?”我反問到。

    “是我從讀古書中來。我發現中國曆史上有個毛病,周朝和先秦時代,人們做學問還有根據,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比如孔子,子不語怪力亂神,估計是他不熟悉這些東西,他就不說,或者說他認為說了這些對社會不好,所以他不說。他也不過分肯定自己不理解的東西。比如關於鬼神的問題,他不了解,隻說祭神如神在。究竟有沒有神在,他不回答。對自己不理解的人,他也不妄加猜測。他親自向老子請教過,當學生問他老子是個什麽樣的人時,他不正麵回答,隻是打了個比方。”

    她說到這裏,喝了口水,於是我接到:“他說,聽說龍又會上天又會下海,你看見了它的頭卻看不見它的尾。龍我沒看見過,但老子我見過,老子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啊。”

    “對”她放下茶杯,繼續說到:“孔子就是這樣的人,知之謂知之、不知謂不知,不亂說話,是個實在的學問人,值得做萬世師表。老子呢?他隻講哲學,不講事實,所以他也算是實在的,後來的莊子,用夢來打比方,用編故事的方法開介紹道家思想,也算是有學術上的根據。當時的墨子,就算是實證大師了,具有早期的科學精神。”

    “當時就已經出現的《周易》和《黃帝內經》是怎麽來的,是誰寫的,我們都不知道,但我們知道,它們都有很好的實踐效果,說明,當時,人們做學問的風氣還是很好的。比如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可以說是開啟了概念邏輯的先風,荀子也是一代大師,作風樸實。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碩果累累。”

    “你覺得,是什麽時候開始變壞的呢?”我問到。

    “其實,當時我就覺得有些不好的傾向了。比如列子禦風而行的說法,明顯不把自己當文藝,後人還把這當真實,就比較可笑了。當然,當時浮誇的風氣還不嚴重。後來,就越來越不行了。本來秦代就有焚書坑儒的事件,漢代還有獨尊儒術的國策,把學術限製在一個極其狹窄的範圍,要想出成果,就隻有靠編了。《淮南子》中就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如果虛構故事講道理屬於打比方,還算正常,但它把虛構當事實就比較惡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其中一些神化故事影響下,許多中國本土文人也來虛構神化故事。本來佛經的神化故事是用來教育人道理的,這是可以的。但我們本土知識分子講神化,把它當成事實了。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飛鴻謝靈運見過,潛虯他見過嗎?合在一起寫,真假難辨。算了,就算它是文學作品,當不得真。但中國從那裏起以假亂真的東西就越來越多了。以至於後來宋代程朱理學發明出感格天地的話來,就非常可笑了。它不僅在實踐中胡編亂造,而且在理論上違反基本原理,是非常惡劣的。感格天地在儒家,它違反了孔子天何言哉的判斷,也違反了老莊關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說法,我不明白,這樣明顯違反聖賢的論斷,居然他們也說得出口,居然還有人信,可見學術精神已經墮落到何種荒謬的地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