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二部分 問道筆記(2/3)

    先生笑笑:“好吧,我可以教你”。但有言在先,我們是師生關係,不是師徒關係,因為我也隻有老師,沒有師父。先生說到:我之所以留下你,是因為我們爺倆有緣,我剛才問你三個題,確定你目標正確、為人老實、頗有悟性。我倆有緣,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據我推算,你有學算命的命;二是因為我將不久於人世,不能將老師傳給我的知識帶進棺材。

    先生說,你是我的學生,我應該讓你知道知識的來源。他講了一個故事:

    他的知識來源於文革期間一個下放的大學老師,姓吳。當時,他高中畢業,因是地主子女,沒資格考大學,作為黑五類(地富反壞右),在公社修水庫時,除了幹最累的打炮眼的活外,還有一項最危險的工作,就是排啞炮,為此,先後已經有兩個人因此而被炸死了。吳老師當時負責給工地舉旗吹哨發安全信號,我和他在工棚裏床鋪挨著,我們同病相憐,關係很好。有天晚上,他把我拉進他的被窩悄悄跟我說:明天下午會有個啞炮,你裝病也不能去排,切記莫對任何人說。

    第二天,我半信半疑地還是上工了,到下午放炮時,五個炮眼隻響了四個,果然有一個啞炮。這時,我遠看見吳老師和大隊書記在爭吵什麽,然後大隊書記把吳老師推在地上,奪下他手中的紅旗,吹哨一長兩短,發出了排啞炮的信號。我和同村另一個黑五類就向啞炮點跑去,不知是想起了昨晚吳老師的話還是因為剛才一幕對我的影響,剛準備出掩體,就踩在一個亂石上,一下把腳扭了,這時,排炮組長就罵:“沒用的東西,關鍵時刻衝不上!”他頂替我上了。後來,啞炮在他們作業過程中炸了,他倆都被炸死了。

    這事對我的震撼很大,到了夏天,我倆又被分配到一個瓜棚看西瓜,我就對吳老師刨根問底,他就在每天晚上給我上課。他說他是研究易經的,不是專門算命的。子曰:善易者不卜。偶爾為之,僅為救命。我跟他斷斷續續學習了五年後,調查組來村裏調查他情況,社員們反映很好,再加上他本人健康原因,就同意他回城了。文革結束後,我專門進城找過他,結果,他在回城第二年就因病去逝了。

    後來,我也當了個鄉村民辦教師,但在業餘時間,我始終沒有放棄對卦象的推演和對周易的學習。我先拿我身邊的人和事悄悄進行推演試驗,發現自己的準確度幾乎可以達到70%。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增加,我在解卦時考察了更多變量,現在大約準確率接近90%了。年輕時談過一個姑娘,但因我成份不好,她家裏人反對。文革後我年齡大了,“除卻巫山不是雲”,沒找到更好的對象,也就死了這份心了。當了十餘年的民辦教師轉不了正,我就辭去了工作,以算命為生。

    第十章問道筆記三

    今天,先生開始給我講述基本知識,相當於大學某專業的概論課。當時他不讓我記錄,隻是聽。但我還是要事後記下來,免得時間長了忘記。

    道,即宇宙本體及其運行規律。德,即道在人類社會中的具體體現。易經就是道德的象征性表示。明白天道的深淺程度,決定著預測人事的準確程度。孔子說:五十而知易,可以無大過矣。

    1、預測的基本前提有三:一是道可道;二是名可名;三是天人合一。

    2、《易》有三種:連山、歸藏、周易,前兩種已經失傳,但在某些方術中還保留著片斷痕跡。

    3、《周易》有三個特點:不易、變易、簡易。包含三項內容:象、數、理。

    4、《周易》原文重易象,孔子的《係辭傳》講易理,結合河、洛、五行而形成的預測學就是用易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