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雞零狗碎

第10章(2/3)

    其實,最喜歡張勳的,是江西人,尤其是江西奉新縣的人,而張勳的家鄉奉新赤田村的鄉親們,男女老幼,個個都愛死了他們的張大帥。民國時期,北京的江西會館、南昌會館,都是張勳建的,奉新的會館,居然建了五個。江西會館要算是北京最豪華的西式建築中的一座,不僅有洋樓花園,而且能自己發電,在裏麵唱戲,從來都是燈火通明。在北京求學的江西籍人士,隻要求到張大帥名下,沒有不給錢的,至於奉新的大學生,個個都被張大帥養著,吃穿度用,一切包圓。赤田村的老鄉,張勳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缺什麽,張嘴說話,張大帥管。每逢過年,到張勳駐地徐州的火車上,塞滿了江西的老表和老表們的鄉音,那是上張勳那裏去拜年的喧鬧。當然,拜年不白拜,除了白吃白喝之外,還能帶點銀子走。

    在那個時代,但凡是個軍閥,就都在乎鄉誼。曾任山東督軍的張懷芝說過,刮地皮也得在外省刮,即使做了土匪,也不在家鄉作案。湖南軍閥何鍵“非醴勿聽,非醴勿用”(何是湖南醴陵人),閻錫山則“學會五台話,就把洋刀挎”(閻是山西五台人),張作霖“媽拉巴子是路條,後腦勺子是護照”(張是營口人,媽拉巴子是營口人的口頭禪,而後腦勺子是營口人的體貌特征)。在戰亂年代,作為一個軍事集團的頭目,借助血緣和地緣紐帶,捆綁自己的集團,一點都不奇怪。不管怎麽說,還是自家人靠得住;所謂的在乎鄉誼,就是用自己的家鄉人為自己修築一道堅固的城牆。不過,奇怪的是,張勳對老鄉好,卻並不讓這些人到自己隊伍裏來做事,他的辮子軍並不是他的家鄉子弟兵。也就是說,張勳跟他的同類不一樣,他的重鄉誼,沒有多少實用的功利目的在裏麵。

    實際上,盡管張勳混得地位不低,但始終隻是一個鄉下的土佬,對鄉親施恩,既是富貴還鄉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是照顧鄉裏的一種古老習俗。一個外國記者采訪過他,回來說,張勳絕不是一個政治家,倒更像一條凶猛的看家狗。的確,張勳就是這樣的一條愚忠的狗,忠於清室是愚忠,重視鄉誼是愚善,所有的感情投放,都有一個文化習俗劃定的對象,走到哪裏,爬得多高,都難以改變。也正因為張勳的“愚”,兵微將寡的他才成了督軍團的盟主,自己還以為是眾望所歸,被大夥“忽悠”得一頭紮進了北京,為段祺瑞趕走黎元洪火中取栗還不自知,以為可以借機實現自己的理想,恢複大清江山,他做“中興”第一人;待到全國一致聲討,段祺瑞組織“討逆軍”打回來,才氣得直跳腳,不僅丟了作為命根子的軍隊,還落了個複辟的惡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