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癢

第29章(1)

今天的河北,在清朝叫直隸,是清朝地位最重要的省份。有清一朝,有兩個地方督撫的位置是最為緊要的,一個是兩江總督,一個是直隸總督,而直督的分量還要大於江督。晚清幾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和袁世凱,都做過直隸總督,李和袁,任期都相當的長,整個晚清的大戲,在很大程度上是這兩個人在直隸這個舞台上唱的。當年的中國,沒有首都直轄市一說,而直隸實際上就是當時的一個超級首都直轄市,恰是因為這個因素,也由於晚清曾、李、袁的影響和作用,直隸在近代中國的地位,遠比現在的人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作為代議製語境下的地方自治的曆史,直隸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地方自治,是晚清到民國一個很有現代政治色彩的戲目。由於這個戲的開鑼,是以督撫專權和洋務運動為標誌的政治格局演變為標誌,所以,由晚清強人擔任總督的直隸,地方自治的發育,相當成熟,自辦諮議局以來,直隸的地方自治,有聲有色,在地方治理、鄉村建設和預備立憲以及後來的民國政局中,起了持全國牛耳的作用。盡管如此,代議製語境下的直隸地方自治,從晚清到民國,卻在以下降線行進。諮議局時代像模像樣,議員的議政能力和道德水準,都比較高,進入民國,在袁世凱時代還差強人意,到了後袁時代,就王小二過年,一天不如一天。按道理講,民國省議會的選舉,後麵的在形式上要比前麵的強,但後麵選出來的議員,素質卻比前麵的差,所謂的省議會,基本上成了軍閥的傳聲筒以及跟行政機關分贓的場所,大多數議員,均以跟軍閥和有勢力的人物勾結,謀得一官半職為榮,大家不約而同,把進入議會,當成升官發財的一個台階。 晚清地方精英的格局,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甲午戰敗是一個轉折的標誌。以新科狀元張謇辦紗廠為代表,傳統的紳士開始投身工商業,由士紳變成了紳商,一方麵,傳統的精英結構出現了裂痕,一方麵,中國的民族企業家,也從第一代的買辦,演變成根基更深的紳商。此後,從清廷新政到民國鼎革的一係列政治演進,都有一代新紳商的影子。由這代帶有舊士紳色彩的企業家,引出了第三代新式的企業家,他們很多人具有留學背景,具有全新的商務和企業管理觀念。在晚清到北洋時期民國這個時間段,中國政治的舞台,除了軍閥和新舊知識分子,大體上就是舊式士紳和紳商的天下,到了民國的國民黨統治時期,才輪到第三代企業家登台。 但是,紳商的變化,在各地是不一樣的。沿海發達地區,紳商的演變幅度比較大,紳商的作用,也比較明顯,但內地,則依舊是舊式士紳的天下,士紳和軍閥的結合,被海外學者陳誌讓稱為“軍紳政權”。可是直隸這個地方相當特別,這裏不像內地那樣落後、封閉,歐風美雨,在這塊土地大有沾濡,工商業,也有相當的基礎。不過,直隸畢竟是首都所在,工商業官商的意味很濃,當地的工商巨子,都跟官府關係密切,甚至直接就是官家的錢袋,跟江南他們的同行相比,他們的官味和官氣都相當地濃,自覺自願地濃,因此,自治,在這裏,更像是官治,地方議會,隻能是軍閥政策合法性的工具。而且,可悲的是,這裏的精英,在官欲官商的交替侵蝕下,道德水準也下降得很是厲害,參與政治的越深,道德敗壞的程度越大,幾乎沒有內地那種舊士紳的紳士風度。事實上,凡是講點兒操守的精英,無一例外地在代議製操作中被淘汰,不是自己知趣退出,就是被人趕走。從這個角度講,直隸從諮議局到省議會令人沮喪的演變,是完全有道理的。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