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癢

第28章(2)(1/2)

    受活,按的解釋,是北方方言,“豫西人、耙耬人最常使用,意即享樂、享受、快活、痛快淋漓。在耙耬山脈,也暗含有苦中之樂、苦中作樂之意。”但是通覽全書,我們不僅看不到第一層意思,連第二層暗含的意思也沒有,滿眼的隻有兩個顛倒過來的字:活受。同樣是某種方言,意思是活受罪。

    傅樂成先生《中國通史》序

    英國哲人牆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在中國人而言,讀史能否使人明智倒在其次,主要是可以使人愉快。古代的中國人,文學和曆史是分不大清的。因此大量被中文係視為文學作品的東西,當初作者和讀者都是當曆史來看的。四大名著中最受歡迎的《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在講史。而最像的《紅樓夢》,其實當初倒不那麽受老百姓待見。

    經過一百多年的折騰,中國人畢竟已經邁進了現代社會。老黃曆不用再提,至少受過教育的讀書人,知道了什麽是曆史,什麽是。、電視劇裏胡編和半胡編的曆史故事,看了過癮之餘,有時候也想看點兒“曆史的真實”。更有野心的曆史愛好者,一般都想通過讀史,最好是係統地讀史,了解曆史的全貌。這時候就用得著通史了。很多愛好者,隻要讀史,首選往往就是通史。真正專門化的曆史研究,其實跟其他學科一樣,沒有點兒專業訓練,還真就不一定讀得懂。其實,就算一般文科類的學科,如果學校不那麽功利,似乎也應該給學生們開一兩門通史課,當然,首先是開中國通史課。前些年,博士生麵試的時候,經常能碰上號稱把中國曆史都讀通了考生,一問才知道,他們所謂的“讀通”,無非是看了一套中國通史而已。

    不過,中國人盡管喜歡通史,但以往的積習卻很難全然改掉。寫通史盡管不一定要寫成通俗曆史故事,但還是要通俗易懂才好。否則,讀者麵就受限製。中國史學界有一種說法,說是20世紀出產的中國通史,有兩部半著作值得稱道。一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一是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半部是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未完成)。其實,如果按我的看法,還有三部通史也相當不錯,一是夏曾佑先生的,一是繆鳳林先生的,還有就是範文瀾先生的。其中夏曾佑先生的著作,原是為中學做教科書的,但寫的相當有見地,而且是中國人做西洋式的通史的第一部。繆鳳林先生的通史比較扼要,但也很有特點,範文瀾先生的大作,是最長的,也是按唯物史觀寫通史諸大作中,最足觀的一套。

    但是,作為一般愛好者而言,上述的所有通史,都有一個毛病,就是不夠通俗曉暢,對於史學愛好者來說,都有點兒難度。1949年之後,中國史學界分為大陸和台灣兩大塊。由於台灣學界相對比較平靜,沒有那麽多折騰事兒,因此,成就斐然。為一般愛好者書寫的通史,也大有可觀。開放之後,通過各種渠道,見過一些台灣史學家編寫的中國通史,大體敘事都比較清楚,文字幹淨。特別優秀的,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文辭優美。每個章節,都有曆史隨筆的味道。比較起來,大陸史學界盡管開放之後,研究方麵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通史寫作,卻在開倒車。某些長篇巨製,塊頭雖大,但不僅內容雜蕪,優劣不一,而且文字幹癟,味同嚼蠟。麵向市場的所謂圖文本通史,主編者名頭雖響,但具體編寫則是一群毫無研究的學生,等於是書商為了掙錢臨時找人湊出來的,不惟毫無見地,而且有大量的常識錯誤。至於各個大學開這門課的學者,為了評職稱各自為戰、畫地為牢編出來的通史教材,則更是不忍卒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