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醫二代

752.以毒攻毒(1/4)

    【等明天750解禁】

    2021年4月,新冠病毒變異株delta收獲全世界的關注,由於delta的傳播能力非常強大,在幾個月內便成為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新冠毒株,因此有人稱其為“史上傳播力最強的新冠病毒”——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delta配得上這個稱號。

    不過在1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然宣布將新變異株Omi(B.1.1.529)列為“受關注變異株”(VOC),即風險等級最高的新冠病毒變異株。考慮到此前的數個VOC,包括delta,均對各國疫情防控帶來了極大壓力,Omi的出現讓不少人開始緊張起來:我們的疫情防控成果,會不會被“從天而降”的Omi所影響呢?

    2021年11月11日,第一株攜帶刺突蛋白S371L突變的新冠病毒出現在博茨瓦納的一個拭子樣本中。作為一種RNA病毒,新冠病毒本身極易變異,因此研究人員並沒有對其過於重視,僅僅按照常規記錄了其序列信息,並上報到有關數據庫。

    僅僅3天以後,博茨瓦納的鄰國南非也發現攜帶S371L突變的新冠病毒。此時恰逢南非的誇祖魯·納塔爾大學正在進行新冠病毒變異監測研究。研究人員從南非豪登省的新冠病毒陽性標本中陸續測出S371L突變。在發現該突變在測序中的占比直線上升後,他們很快意識到,南非可能出現一種新變異株的傳播。

    11月24日,南非衛生部正式向WHO報告,稱以攜帶S371L突變為主要特征的B.1.1.529變異株在南非出現小規模流行。與此同時,中國香港、以色列和比利時也分別監測到B.1.1.529變異株的輸入性病例。考慮到B.1.1.529在發現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出現如此規模的傳播,為避免重蹈delta的覆轍,WHO在收到報告後當天即將B.1.1.529列入“需留意變異株”(VOI,其風險等級次於VOC),並在26日將其正式列入VOC,以希臘字母命名為Omi。

    截至目前,Omi已經在南非、博茨瓦納、澳大利亞、意大利、以色列、比利時和中國香港等地出現。根據GISAID數據庫,Omi已經成為南非報告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中的“主力軍”,誇祖魯·納塔爾大學的進一步研究更是表明,Omi在南非豪登省所有新冠病毒測序標本中的檢出率超過50%,“力壓”南非當地一度流行的delta和beta株。

    測序結果顯示,Omi僅在刺突蛋白(S蛋白)區域即出現30餘處突變,遠多於其他VOC,其在病毒的開放閱讀框1ab(ORF1ab)、核衣殼蛋白(N蛋白)編碼區域等處也存在大量突變。毫不誇張地說,Omi變異株是目前為止“突變分布最為分散”的新冠病毒變異株。

    根據現有數據,Omi可以說是新冠病毒變異株的“突變大雜燴”,僅從刺突蛋白區域來看,在Alpha株出現的P681H,Beta株中出現的K417N、N501Y、D614G,Gamma株中出現的H655Y,Delta株中出現的T478K突變,均存在於Omi株中。由於刺突蛋白介導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過程,因此這些突變會增強病毒的傳染力(如P681H)、使病毒逃避免疫係統監視(如T478K),更有可能讓病毒抵抗中和抗體的作用(如H655Y)。更有資料表明,Omi中存在的P323L突變(位於nsp12基因上,參與編碼病毒的RNA聚合酶)可降低病毒基因複製的保真性,增強病毒在“選擇壓力”下獲得其他突變的能力,使病毒出現“邊傳播、邊突變”的現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