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醫二代

718.按部就班的四年(1/3)

    718.按部就班的四年

    【明天10點】

    醫、教、研都要抓,還要指導學術組織工作,每位醫學專家都是時間管理大師。

    無論是哪裏出的中國醫院排行榜,北京協和醫院都始終高居前三甲,而協和醫院的風濕免疫科更是一塊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金字招牌。曾小峰教授就是這個王牌科室的帶頭人,59歲的他已在臨床工作近40年,但眉宇間依然有股年輕人般的朝氣,談笑間,雙目奕奕有神。

    曾小峰教授

    曾小峰是如何成長為業內“頂流”專家的?協和風濕團隊是怎樣發展到今天這樣大名鼎鼎的?且聽他娓娓道來……

    37歲升正高,不可複製的從醫路

    曾小峰當年高考時才不到17歲,考到了當時的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天的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令人意外的是,如今在臨床醫學領域建樹很高的他,最初學習的其實是基礎醫學專業,“那時跟現在不一樣,基礎比臨床更吃香。”

    而之所以選擇學醫,也並沒有什麽特別的理由。曾小峰的高中是個省重點,所以班上絕大部分同學都過了全國重點院校分數線。為了避免“內卷”,老師建議大家報誌願不要擠在一個學校,他就報考了“上醫”。

    就在風濕免疫科實驗室工作近2年後,張乃崢教授對曾小峰說,協和的傳統是醫、教、研都得抓,光會做基礎研究是不行的;要醫教研都能拿得起,這就要求他一定要去臨床輪轉。在張乃崢教授的支持與鼓勵下,曾小峰決定將工作重心從基礎研究轉向臨床工作,進入臨床係統輪轉,從實習大夫做起。但曾小峰畢竟臨床工作經驗不足、起步較同年資的人晚,做臨床,可能會影響晉升。為此他專門寫了保證書,表示願意今後按照實際工作能力來晉升。

    “沒想到我做得還不錯,做了半年實習大夫之後直接升為住院醫師,89年我就競爭做了總住院醫師,後麵的晉升也沒受任何影響,甚至成為我這一屆最早晉升主治醫師的人。”實際上,曾小峰在1999年才37歲時就破格晉升了主任醫師,也是同屆裏第一個晉升正高級職稱的人,這在業界都是比較少見的。

    所有成績和認可都是勤奮換來的。在臨床領域不算科班出身的曾小峰,為了追趕和超越,比別人付出了更多努力,每天除了病房就是宿舍、實驗室、圖書館,別的地方一概不去,甚至基本沒有個人生活。努力的結果是,除了臨床工作很紮實,科研方麵他也做得很好,他從1986年就開始在國家核心雜誌發表論著。他十分善於總結分析,發了相當多的文章,當年是全院發表文章數量第一名。到了1994年,曾小峰的研究已獲得不少國際獎項。

    曾小峰表示,其實他也是深受老教授們的影響,有句話說,“協和有三寶,教授、病例、圖書館”,老教授們自己工作起來很拚,對後輩要求也十分嚴格。現在,協和醫院已經幾乎沒什麽人知道他是基礎醫學出身了,他的經曆也是不可複製的。

    風濕免疫這棵樹上,還有很多果子可摘

    上世紀90年代初,曾小峰在國內率先應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IVIG)方法治療係統性紅斑狼瘡(SLE)。該療法如今在國內外都已是常規操作,但當時做出這種嚐試,就相當於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曾小峰還報道了許多國際上都非常罕見、國內第一的病例,如SLE合並大動脈炎、SLE合並奴卡氏菌感染、幹燥綜合征合並澱粉樣變性,等等。他回憶,那時候想出成果“很容易”,就好像一棵樹上結滿了果子,你伸手就能摘到,別的學科果子都被摘得差不多了,隻有風濕免疫這棵樹還有不少果子沒被人摘。“但你必須踩著梯子爬上去才能摘。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發現這些果子,然後努力把它摘下來。”

    曾小峰始終謹遵張乃崢教授“踏踏實實做好臨床工作”的教誨,一頭紮進臨床,沉心鑽研。他從不放棄精進自我,曾專程去國外學習如何更規範地做臨床研究。同時,他還在堅持進行基礎研究方麵的工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