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醫二代

601.不急慢慢來(1/4)

    <><><><>【兩天太忙了,今天手術沒怎麽斷過,現在回家,人累癱了。明天保二爭三,爭取三更】

    【人造子宮,將來會是舊有社會結構和新生科學技術的矛盾時代】

    過去幾十年,國際幹細胞研究協會(ISSCR)對實驗室培育人類胚胎,有時間長度限製:不能超過受精後的兩周。

    2021年5月底,該協會表示,將放寬“14天規定”,逐案考慮培養人類胚胎的研究,該在何時必須停止實驗。

    “醫學界”就此發布解讀《人類胚胎體外研究將突破“14天規則”,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發布新指南》。有網友留言稱,“14天規定”取消後,“人造子宮”研究或將不再受限,“預示著工業化生育時代正在加速向我們而來”。

    這不是第一次由熱議胚胎體外研究,引申到對“人造子宮”的關注。

    旨在用可視化方式呈現科技進步的國際組織、荷蘭“下一個自然網絡”於2017年推出《人造子宮:時間軸》專題,收錄大量文學作品、影像資料、實物或模型。包括史上首個保溫箱、首個試管嬰兒,首本關於“人造子宮”的書籍和首份“人造子宮”專利圖等。

    2021年3月,《自然》接連公布3項研究成果。包括體外成功培育小鼠胚胎,使之發育到11天,相當於5個月人類胎兒的階段。以及,在實驗室條件下,於人類曆史上首次用非生殖細胞的人體細胞,構建出完整的人造人囊胚樣模型。

    隨後,《自然》官網收到諸多留言。被問及較多的是:這是否意味著即將實現“人造生命”?鑽研近百年的“人造子宮”會隨之從科幻走向現實嗎?

    1537年,醫生、哲學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在《自然之路》中這樣描述“煉金士造人術”:把男人的**和腐爛的馬糞,裝進密閉的燒瓶裏。約40天,會有肉眼可見、能自主移動的小東西被孵育出來。之後用人血喂養,他們就能長成小矮人。

    關於“人造子宮”的構想,最早能追溯到英國進化生物學家霍爾丹(***.)。1923年,他做主題演講稱:“到1951年,將有可能實現完全的體外孕育;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而生。”

    在這一場演講中,有人提到美國紐約康尼島的“全世界都愛寶寶”展覽(AlltheWorldLovesaBaby)。

    1903-1943年,數以十萬計的遊客參觀該秀。展廳裏陳列著“孵育兒之父”“孵育兒醫師”馬丁·康尼(Martiney)引進的最新款保溫箱,和一個個掙紮著要活下去的早產兒。一根源源不斷有外部熱水通過的管道,被安置在保溫箱下方,保持箱內恒溫。另一根管道連接到建築物外麵,經過多層過濾,給箱內提供新鮮空氣。

    康尼醫生通過收門票,維護保溫箱,照顧、喂養早產兒,以及支付相關工作人員薪資。有媒體評述,在美國不願意管早產兒死活的40年裏,康尼醫生至少挽救6500名早產兒的生命,成活率達85%。“保溫箱就是早產兒的‘人造子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