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海漁場

932 大西洋鯡魚(1/2)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鯡魚罐頭這種玩意,真的實在是太難讓一般人咽下肚了。

    就拿項陽來說,別說是吃了,恐怕隻需要一聞那味道,就得直接吐出來。

    戴小龍咧嘴笑了笑,說道:“哥們,我船上的這些青魚,都是新鮮的。”

    一般新鮮的鯡魚,正常消費者還是能夠接受的。

    鮮活鯡魚的肉質色澤潔白,質地堅實,滋味鮮美,一般常用來製作鹹魚製品,適宜燒烤使用。

    我國也是鯡魚的主要產地之一,捕獲季節一般就集中在年底的這會。

    許多鯡魚沒有牙齒或者牙齒個小無力。

    而且鯡魚它的魚鰾與胃相通,因此可以在胃中儲存備用的氣體。

    魚鰾的兩個突起物與左右兩個耳軟骨囊相連,取代了魚的耳鼓。

    因為鯡魚喜歡過群居生活,以小的浮遊生物為食。

    所以大多數的鯡魚要長遊三千公裏,季節性回遊到產卵或者過冬的地方,如裏海的黑背西鯡就是這樣做的。

    所以鯡魚的肉質非常緊,非常有嚼勁。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鯡魚,也稱青條、紅線魚、太平洋鯡魚等。

    在我國北方黃、渤海地區產量非常巨大。

    春季,它們由北太平洋南徙至我國華北近海產卵,其卵場在距岸較遠的島礁周圍,產卵後,隨海流集結成群的鯡魚消失無蹤。

    另外,據說鯡魚能夠調節自身對光的適應能力,使魚體能順利地進入各種深淺不同的水層中捕獲食物,以橈足類、翼足類和其他浮遊甲殼動物以及魚類的幼體為食。

    一般成大群遊動的鯡魚,在集群洄遊開始前的幾天,會有少數顏色鮮明的大型個體作先頭部隊開路,密集的鯡魚群,在海岸附近水深十米左右的地方遊弋一兩天後,便進入海藻叢生的淺水處進行生殖。

    鯡魚集群十分利於它們繁衍後代和有效地保護好仔魚,同時集群又是一種集體行動,大家通力協作,便於覓食。

    此外,鯡魚的分布範圍非常的廣。

    有一種鯡魚生活在從拉布拉多到佛羅裏達之間的大西洋,這種鯡魚背脊上的皮膚呈藍綠色的深色陰影,身體兩側為銀色,在每側魚鰓背後有四個或更多的暗色斑點。

    河鯡是大西洋最常見的魚種,但在波羅的海、北海和地中海也有發現。

    20世紀70年代開發為黃海漁業新興地方種群,有相當產量,此魚也是世界重要經濟魚類之一。

    在我國東海、南海另分布有同科的圓腹鯡魚,體長僅十四厘米左右,產量一樣豐富。

    鯡魚包括沙丁魚、青魚等小型魚類。

    鯡魚屬季節性魚類,我國沿海海域均有出產。

    它們在海洋中沒有自衛武器,自我保護的唯一方式便是快速遊動或是集群不斷變化隊形,讓捕食它們的魚無從下手。

    也正由於它們常以群集的方式活動,所以一旦發現魚群,現代捕魚工具就會捕到很多鯡魚。

    鯡魚中的含鐵量是魚類中最高的,它還含有核酸、大量的維生素A和鈣等營養元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