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海漁場

136 保健鹽(1/2)

    “那你的人工呢?耗時呢?設備呢?這些不用錢的嗎?”項陽問道。

    事實上人工還真不怎麽值錢,這台機器左胖子自己就能操作得過來。

    項陽看了左胖子提煉一次鹽的全過程,首先是加熱濃縮、冷卻結晶,過濾然後蒸餾,這時候雪白的粗鹽就就提煉成了。

    整個過程太繁瑣了,項陽覺得如果真要煉鹽的話倒是可以曬製食用鹽。

    其實在很多沿海漁村都有在沙灘上曬鹽的習慣。

    鹽的利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曆史。

    《周禮》中的鹽人就是周王朝時掌管鹽務的官職。

    漢代更設置了鹽官管理鹽稅,此後的曆代封建王朝都把鹽稅作為一種財政的重要來源,國外也是這樣。

    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為了鹽而引起戰爭,其中公元98年,為了搶奪鹽的資源,日爾曼民族的哈脫和希連朋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結果哈脫部落被滅絕了。

    在鹽的發展史上,經曆了很多次的演變,主要又分為三次大的變革。

    第一次是能吃就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於食鹽的組成基本上沒有標準,隻要是鹹的就可以了,髒點、苦點都沒關係,這種食鹽是直接從海水或鹵水中提出來的,沒有經過其它任何處理,質量很差,其中還含有一些有害物質。

    不過即便到了今天,在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製鹽的古井,那口古井現在已經變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的重要手段。

    項陽倒是知道這種煉鹽的土方式,不過他肯定不會推薦村民用這種方式煉鹽。

    因為這種方法煉鹽首先需要配鹵,它的原料是鹵水,分為黃鹵和黑鹵兩種,黃鹵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

    黑鹵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

    雖然隻要把黃鹵和黑鹵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就會結合生成白色沉澱,最後再把沉澱物去除就可以使鹵水渣淨水澄。

    但往往還是會有一些去除不掉的殘渣存在,這樣的鹽自己吃吃其實已經是沒問題的了,但要拿到市場上去賣首先工商局就不答應。

    第二次變革是越白越好,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提煉鹽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食用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標準是顏色越白越好,顆粒越細越好,純度越高越好,雜質越少越好,也就是我們現在大部分人正吃的那種鹽。

    第三次變革是近幾年才提出來的,目前還沒有大量普及,大概時間點是最近幾年有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提出了健康第一的食鹽理念。

    意思就是要避免對食鹽的過度攝入,專家建議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要在5克以下,最好是粗茶淡飯不吃鹽,因此發明出了低鈉鹽,或者幹脆就用鉀之類的替代鹽這種產品,各種各樣的保健品公司也相序推出了各種保健鹽,一包正常鹽大小的保健鹽便宜的十幾塊,貴的幾百上千塊,也不知道是真保健還是假保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