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世界諸天大佬

第八百九十六章:求戰情緒強烈(1/2)

    時間一晃就過了半年,此時已經進入五月份,天氣開始轉暖,正是進入了收獲的季節。

    (小知識普及一下,古代北方黃河中下遊地區和山東地區,每年夏初才是收獲的季節,而不是秋天,北麥南稻,種植的小麥都是冬小麥,每年陰曆9月份左右開始種植,第二年五月份左右開始收獲,隻有長城以外,就是所謂的東北,種植的才是春小麥,春種秋收。若是有河北山東的讀者,應該知道一些,而冬小麥收獲之後,會種植小米、黃米、豆類、高粱之類的糧食作物,這些作物才是秋天收獲。)

    (PS,所謂的北方在秋收之後進入農閑都是扯犢子,從商朝開始小麥傳入中國之後,便漸漸成為最高產的糧食作物被主要種植,所以,在秋天時期,正是農忙的時候,隻有初雪下了之後,才是農閑季節。)

    (PS,所有古代秋天是發動戰爭的季節是因為農閑也是扯淡,其中一部分原因確實秋收之後糧草充足,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秋高氣爽,不容易生病,古代戰爭中死亡率最高的從來不是戰場,而是戰後的破傷風和大規模人口聚集之後引起的各種病症,一個拉肚子都可能讓一場戰場陡然潰敗,當然最嚴重的就是瘟疫,春夏兩季是疾病的多發期,所以不適合發動戰爭,秋冬兩季發病率低,傷口也不容易感染發炎,所以更加適合發動戰爭。)

    (PS,正因為戰爭多發生在秋天,而秋天又是農忙季節,大規模征發民夫導致戰爭的成本極高,對生產生活破壞極大,才有了好戰必亡這句話。)

    (有了小知識應該怎麽用?當然是去其他地方好好的裝個逼了!)

    這時候,整個北方就是最平靜也是最忙碌的時間,所有人都忙著在收割小麥,抓緊在雨季到來之前趕緊進行晾曬,隻是,相比於往年的緊張忙碌,今年就輕鬆了太多。

    王軒發明的‘脫粒機’之前在青州就已經普及開來,這次大麵積推廣到整個北方地區黃河中下遊流域,再加上水泥鋪設的晾曬場地,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和時間的同時,給小麥最後的上‘漿’時間多延續出來足足一周時間,單單是這一周的時間,就讓整體產糧量增加了一成!

    再加上之前大力整修的水利設施,提前發放的更先進農具,今年整個黃河以北,產糧比往年增加了接近三成,可謂是難得少見的大豐收。

    如此豐年,對於劉備的統治來說也其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再多的祥瑞,吹再多的牛逼,也趕不上一個豐年來的有說服力,在古代這個民以食為天的時代背景下,新的統治者上台的同時有個豐年,那就是明君最大的象征。

    今年在整個大漢最近十年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好年景,天下絕大部分地方都是一個豐收年,接著這股子東風,先是曹操,再是劉璋先後稱王。

    曹操自稱魏王到還沒引起多大風波,而劉璋竟然稱了漢中王,這明顯就是在搞事情了。

    漢中王,可是劉邦在未稱帝之前的王位,稱漢中王就等於自詡未來能到達劉邦的高度啊,也不知道是誰給劉璋出的餿主意,竟然敢如此狂妄,更何況,自從劉璋把張魯的他媽搞了之後,張魯已經在漢中自立了……所以,這基本就代表著,劉璋要兵發漢中了。

    另外,劉表最後也沒頂住壓力,最終與治下世家達成妥協,自封定南侯,算是低了劉備曹操等人一頭,但也表明是獨立一方的意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