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

第1835章 基層辛酸(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白鈺哈哈大笑,道:“不必不必,請他多花時間在幼苗栽培方麵就行了。另外還有一點,農科院專家特意叮囑的,水曲柳林裏麵要混種濱柃,這一點切記!”

    “濱柃又是什麽樹種,也有經濟價值嗎,還是藥用價值?”莊驥東不解地問。

    “沒有經濟價值,它的作用就是與水曲柳組成混交林,複合結構的森林生態係統對提高整個林分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環境惡化等有很大意義和作用——濱柃的特點是耐幹旱、耐鹽堿、抗風性強,而且如山裏人所說根係比較‘扒地’。”

    “哦哦哦……”

    莊驥東聽得頭都疼,這才知道栽樹並不是如自己所想把樹苗插到土裏就完事,原來包含這麽多學問。

    再想白鈺是標準的文科生,居然有耐心把這些瑣碎知識啃下來可想而知要花多少功夫,心底泛起陣陣惕意,捧著彩頁匆匆離開。

    山原鄉葉德宇派人送來了統計清單,匯總後發現位於苠原和山原“兩不管”地帶達到40多戶,即便按最經濟的方案避開其中部分,納入搬遷補償範圍的仍有20戶左右。

    “20戶!”

    白鈺倒吸口涼氣。須知現在7G網絡時代什麽都瞞不過老百姓,隻要修路的風聲放出去,公路沿線住戶死也不會搬,直到軟磨硬泡到自認為合理的補償費用為止。

    往往越是在“兩不管”地帶的農戶越不好對付,因為長期沒有村組幹部管束養成目無法紀的習慣,且他們深知所處區域的特殊性,哪頭地方正府稍軟就纏住哪頭,兩頭都硬索性耍賴皮,反正愛鬧的孩子有糖吃,到最後正府為了息事寧人多少總會給點甜頭。

    從戶籍來看,有15戶左右屬於苠原,這一點也好理解。苠原山多、更靠近生態保護區,紅線範圍內規矩太大老百姓幾乎被捆住手腳,自然要趨向兩鄉交界處的平原地帶。

    原先山原的葉德宇考慮尊重曆史、維持現狀,采取兩個鄉各負責一半也就是“硬承包”方式;白鈺則提出原則上按戶籍明確責任,非本地戶口的逐個甄別視情況而定。

    現在看來要反過來,為節省苠原財政負擔提議“硬承包”。“兩不管”地帶土地管理鬆懈,農戶家占地麵積都很大,平均每戶補償5萬,15戶就得75萬,這還隻是“兩不管”地帶,公路沿線搬遷戶加起來要多少?

    眼下財政緊張,恨不得一分錢掰兩半用,怎舍得在搬遷補償方麵多花錢?

    可葉德宇也不是呆子,在縣裏開會遇到時嘻嘻哈哈、喝酒也喝得熱鬧,但涉及山原根本利益不會讓步,無它,每人心裏都有一本賬。

    白鈺想做出成績,葉德宇要加個“更”字,兩年鍛煉期快到了,能否提拔正科職就看今年。

    思慮再三,白鈺決定去趟山原,與葉德宇當麵敲定搬遷補償的所有細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