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活之官路

第六百五十四章 和城模式(封推第四更)(1/3)

    侯躍東在紙上無意識的畫了畫,皺起了眉頭,緩緩的說道:“和城模式的形成是有其特殊性與特色的,與秦縣所提倡的發展輕工業小商品製造路線也是有一定的區別的,要知道,和城模式的經濟形式有下麵的這一係列的特點:一,他們主要是以家庭化為主,而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第二,經營方式專業化,有家庭生產過程的工藝分工、產品的門類分工和區域分工;第三,專業生產係列化;第四,生產要素市場化,按市場的供需要求組織生產與流通,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均可自由流動;第五,服務環節社會化。”

    李慶福點了點頭,不過,對於侯躍東所說的這些,他並不是十分的了解,對於李慶福有用的信息也就是所謂的第一點與第二點而已,剩餘下來的三點,李慶福所能夠理解的其實並不深。

    而侯躍東自然也能夠看得出李慶福的疑惑,於是進一步的解釋道:“和城模式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也是與他們的地理環境與曆史條件有關係的,這一點,倒是與我們岩城縣頗有一些相像,又有一些不相像。”

    “嗯,這個我倒是看過一些資料,和城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前,是非常的貧窮的,甚至,完全是可以概括為‘三少一差’的:可利用自然資源少,除了礬礦外,沒有更多可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人均耕地在整個地北省來說也是最少的,當時還不到人均半畝,現在隻有0.31畝;國家投入少,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國家對和城地區的累計投資隻隻不過有5.95億元而已,要知道,這個數字之中,還有剛建國期間金額巨大的時刻;第三,和城地區的交通條件差,整個地區沒有機場、沒有鐵路,隻有一條勉強通航的水路和一條路況很差的104國道與外界相接。這一點,倒是與我們岩城縣頗有幾分相似的。”李慶福顯然對這和城模式比較的感興趣,因此,早也做過了一係列的調查與研究。看得出來,李慶福所想要走的便是這個和城模式。

    對於李慶福如此的興致,原本侯躍東也不想要潑冷水,可是,這發展路線可不是隨隨便便施行的,要知道,這一旦製定下來,那可是要涉及到整個縣,甚至整個地區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的啊,自然是馬虎不得的,一個好的發展路線製定下來,能夠使得地區長治久安,長期繁榮的發展下去,可要是一個錯誤的,有隱患的發展路線被製定出來,執行下去,那所損失的,可遠遠不隻是表麵上的那個數字損失而已了,時間、精力與政府的公信力,還有民眾的信心,這些無法在明麵上顯現出來的東西,可是最為關鍵的所在。

    因此,侯躍東沉吟了一聲,便就講述了起來:“和城地區與我們岩城縣的貧窮境遇是差不多的,可是,這裏麵的軟環境那可是不一樣的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