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仙醫

孫思邈簡介(1/5)

    孫思邈,出生於西魏時代,生於581年,而卒於682年,是個百歲老人。(孫思邈的年齡現今有六種說法:最小的101歲,第二種說法是120歲,第三種說法是131歲,第四種說法是141歲,第五種說法是165歲,甚至還有168歲的說法。不過反正年齡不小。但第四種說法地較多,他自己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他在一百多歲時寫的,也就說明他應該不是101歲)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為“藥王”。

    隋大業(605~618)中,遊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鹹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禦。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7歲時讀書,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並對佛家的經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稱為“聖童”。但他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就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也稱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後,召他入京,見到他5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歎,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麽會是虛言呢?”皇帝還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孫思邈拒絕了。高宗繼位後,又邀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允。孫思邈歸隱的時候,高宗又賜他良駒,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就連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後怎麽也應該在627年後召見的孫思邈。按傳說孫思邈出生於541年的話,此時的他應該已經80多歲高齡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年)改元永徽。這時高宗怎麽可能邀請一百多歲高齡的孫思邈做諫議大夫?所以說傳說生於541年死於682年是不成立的。據推算應該是生於570年左右,死於740年左右。

    一次,盧照鄰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名醫能治愈疑難的疾病,是什麽原因呢?” 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頗深。他答道:“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於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麽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髒,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於誌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什麽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衝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征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製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這就是孫思邈對於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於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曆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

    唐代名醫孫思邈被尊為藥王,他 卻不用動物入藥。他說: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備急千金要方》)

    孫思邈一生著作80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1 卷、《會三教論》1 卷、《福祿論》3 卷、《攝生真錄》1 卷、《龜經》2卷等。

    【理念與貢獻】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麵,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麵前。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采製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髒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髒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他搜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係對《千金要方》的全麵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藥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