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嘯大明

第一三六章 向南向北(三)(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雖然商毅也想通了,先打誰後打誰都差不多,但也這並不是說馬上就做出決定,總是還要比較一下,先選擇一個容易的動手,不過商毅也給自己定出了一個時間,在十二月十五日之前,一定要做出最終的決定。

    不過首先被商毅排除掉的,是對南北兩線同時用兵。

    盡管以現在中華軍的兵力來說,確實已經可以支持雙線作戰了,但戰爭從來都不僅僅是兵力的多少的事情,還有後勤保障,物資供應,這些又涉及到征調民役。而雙線作戰的人力物力消耗, 由其是在完全不在一方向上的兩個戰場上作戰, 要比在單一的戰場大得多。因為這就需要設立兩個後勤供應中心,什麽都必須是雙份供應。假設說在南北兩條戰線上分別投入十萬兵力作戰,那麽所需用後勤保障的人力物力,要遠遠超過隻在一條戰線上投入二十萬兵力作戰的需求量。因此任何形式的雙線作戰,都不是上策,要盡力避免。

    雖然說以目前南京政府的實力,還是供得起這樣的消耗,但在現在大局己定,勝券在握的時候,也沒有必要選擇這種消耗過大的雙線作戰。而且經過了中原大戰之後,南京政府為戰爭儲備的物資也己經消耗了大半,白銀的庫存到是還足夠,但物資己經不那麽充裕了,如果再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要麽加征稅收,要麽大量發行貨幣,引發通貨膨脹,才能保證戰事的供應,而同時還需要征調大量民役來保證後勤運輸供。因此最理想的做法還是控製戰爭的規模,南北二線一線主攻,一線主守,這樣一邊打仗,還可以一邊慢慢積累國力。

    因此商毅也排除掉其他的因素,僅從純軍事角度考慮,南北二線進行對比,首先是現在清廷己經元氣大傷,在短時間內沒有力量再向中華軍發動進攻了,而全麵恢複到戰前的國力,估計需要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而南明各朝這幾年都沒有發生戰事,還都保持著相當的實力,有能力發動戰爭的能力。

    其次從心理上來說,這時清廷的大臣和武將,對中華軍己經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心理,就算國力有所恢複,也未必敢輕易向南京政府發動戰爭,就算朝廷下令,前線的軍隊也會再三考慮;而南明各朝因為和中華軍交戰較少,而且南明的皇帝和執政大臣又多以正統自居,這種顧慮也少得多,因此如果中華軍向北用兵,南明肯定會在背後搗亂,而相反如果中華軍舉兵向南,清廷出兵的機率就小得多了。

    再次是現在商毅政權的重心還是在南方,因此向南用兵,戰線也要比向北短得多,可以直接以南京為後勤基地,另外南方的福建,廣東、廣西均是沿海地區,可以發揮中華軍的海軍優勢和海路運輸能力,因此從消耗上說,向南也比向北要小。

    最後一點是中原地區久經戰亂,現在己經十分荒廢,現在剛剛收複,急需要招撫居民,恢複生產,如果繼續對北方用兵,中原地區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因為所有的軍隊,物資、用度的調配都要從河南省通過,必然需要從河南省抽調人力物力,甴其是開年之後,馬上就要開始春耕,如果在這時進攻北京,也會對中原地區春耕造成一定的影響。那麽恢複重建工作就還要推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