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嘯大明

第三十六章 南歸(下)(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原來雖然清廷終止了和南京的貿易來往,但北方對南方商品的需求很大,由其是八旗貴族,對南方的絲綢、瓷器、玻璃製品的需求極大,因此一直存在走私貿易,來彌補沒有正常貿易的缺陼,而且邊線的駐軍也從中有利可圖,也給走私商**開方便之門,清廷也不更多管,對此也隻能睜一眼閉一眼不管.而商毅為了方便北方的情報需入,也開避了專門的走私通道。南北的走私來往,依然非常頻繁。

    於是錢謙益和柳如是商議決定,這次讓柳如是隨走私商人偷入南方。

    但就在這時,商毅下達了對清宣戰的詔書,以及勸原明官員反正南歸。錢謙益得知以後,也不禁大喜,因為這就等於是得商毅的保證了,畢竟這是向全天下公開發布的詔書,錢謙益還是相信商毅會尊守信用的。於是也立刻改變主意,決定拋棄家業,和柳如是一起南返。

    結果錢謙益和柳如是跟隨走私商人,由汝寧府到達光州,進入南京政府的管轄區內。錢謙益立刻找到守軍,表明了自巳的身份。而光州守軍,也立刻向南京報告了此事。

    商毅接到報告之後,也頗為感慨。在另一時空裏的錢謙益是個思想和性格都比較複雜的人。甴其是在晚年的時候,完全處於進退維穀、反複無常的尷尬狀態,結果既為明朝遺民所斥責,又為清朝皇帝所憎厭。據一些史料記載,在降清之後,錢謙益確實在暗中與西南和東南海上反清複明勢力聯絡,並資助過他們抗清的經費,而且在他臨死前還呼喊著:“當初不死在乙酉日(弘光朝廷滅亡的時候),這不是太晚了嗎?”。

    其實錢謙益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文人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反映了明清之際一些文士人生態度的矛盾糾結。他們都自視很高,但在國難之際,卻拿不出有效的應對方法;以維護傳統道德為己任,但又不乏晚明文人縱情放誕的習氣;平素都是以清流麵貌自居,道貌岸然,但卻因為熱衷於功名,不僅助長了南明的黨爭,而且還使自已屢次陷入各種政治漩渦;雖然也知道氣節道義,但到了生死關頭,卻又沒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勇氣,隻能留下降清失節的汙名;而在降清之後,由於不得誌,和傳統道德觀念,於是又想反正南歸,力圖重建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然在本時空裏,錢謙益反正南歸,還是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因為不管錢謙益的人品如何,但學問淵博,甴其是在文學上的成就,在明清交際的時代,確實是首屈一指,其詩作文辭十分優美,應該說已經達到了時代的頂峰。在錢謙益表示了南歸的意向之後,黃宗羲、方以智、陳慧貞、冒避疆等人都表示歡迎,不僅是出於舊友之誼,同時也確實是可惜錢謙益的才學。

    因此在得到錢謙益己經南歸的確切消息之後,也有不少人向商毅進言,勸他接納錢謙益,除了南京的一些原明官員之外,還有鄭成功也給商毅寫信,幫錢謙益說好話,因為錢謙益還曾是鄭成功的老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