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梟雄呂奉先

第1076章 吳郡四姓(1/3)

    在本朝末年,雖然揚州吳地的“四姓”之一朱氏大放異彩,但是,這一枝兒朱氏以“武”貴顯,並非儒學士族,和朱買臣的朱氏並無一文銅錢的關係。揚州嚴家和朱家的經曆表明,有漢一朝,江東的經濟文化過於落後,還沒有大量培育豪強大族的土壤,隻有一些規模較小的“豪傑”。地方宗族之中,雖然出現了幾個以辭賦顯達的名士,但是,並沒有形成可以世代承傳的儒學傳統,自然,也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世家大族了。這,就是南北儒學的差別。

    前漢中期以後,隨著江南地方豪傑勢力的日益壯大,以及北方學術文化之風逐漸南被,一些揚州土著宗族正逐步向儒學世族轉變。這個過程是十分緩慢,大約經曆了百餘年之久。與此同時,不斷有北方世族南徙,有的還是規模較大的家族式南遷,這些南遷的世家大族在儒學修養、宗族教育等方麵,比當地豪傑更加優越,更加。故爾,揚州崇文之風逐漸興盛。

    這些南徙大族在江東定居後,在宗族的繁衍、財富的積蓄和文化的傳承等方麵,都超過了原來當地的豪傑。本朝四百年天下,最後兩百餘年,在揚州逐漸興盛的世家大族,追根溯源,泰半都是本朝南遷的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使得揚州興盛。

    在這些因緣際會興起的江南大姓之中,最早見於史籍的,是武帝時期南徙的會稽鄭氏

    《漢書》卷七十《鄭吉傳》記載:吉為會稽山陰人,宣帝時期為西域都護。又據《後漢書》卷三十三《鄭弘傳》,吉為弘從祖。同書注引謝承《後漢書》雲:“(弘)曾祖父本齊國臨淄人,官至蜀郡屬國都尉,武帝時徙強宗大姓,不得族居,將三子移居山陰,因遂家焉。長子吉,雲中都尉、西域都護;中子兗州刺史;少子舉孝廉,理劇東部侯也。”

    鄭弘在東漢明、章時期頗有聲名,曆任尚書令、侍中、太尉等,這與其祖輩任武職大有不同,這表明鄭氏入籍會稽僅三代,已完成了由崇武到尚文的轉變。又據《後漢書·王充傳》及《論衡·自紀篇》,王充家族本魏郡元城人,祖輩“幾世嚐從軍有功,封會稽陽亭。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後又因以武犯人,徙至上虞。這說明王充先世是因封侯入籍會稽的,家本崇武,到東漢前期王充時才轉而尚文,入洛遊學。從軍功世家轉為儒學世家,可見一斑。

    兩漢之際,王莽篡漢,群雄並起,中原一度大亂,南遷北人的數量與質量都大有提高。從正史記載看,有些避難之士後來留居江東。自會稽鄭氏之後,又有若幹世家大族由中原遷入揚州。他們南遷的原因,大多都是為了避禍。當時,中原板蕩,民不聊生,揚州實為福地。

    本朝光武中興以來,揚州人口稠密,沃野千裏,再加上南渡的世家大族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因而得到了大麵積的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揚州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揚州土著世家大族之中,入朝任職、因公封侯的人逐漸增多。久而久之,遂有吳中、會稽四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