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

476 病去如抽絲(1/3)

    在熟人麵前,林振華說話一向是不留情麵,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像“官官相護”這樣的話,無論是俞菊英和吳德銘,或者黃岡,都不敢在何海峰麵前直接說出來。不敢說,不代表大家沒有這樣的感覺,其實,在這些天的調研中,大家都有和林振華相同的認識,那就是渾北市企業大範圍虧損的問題,根源在於當地政斧官員的惰姓。

    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這麽多年來,為國家做了許多的貢獻,這是事實。但另一方麵,東北受到國家的眷顧也是非常多的。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建設了156項重點工程,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落戶於東北。例如,在全部24個機械項目中,東北就占了13個,包括哈爾濱鍋爐廠、哈爾濱儀表廠、哈爾濱汽輪機廠、哈爾濱電機廠汽輪發電機車間、哈爾濱炭刷廠、哈爾濱滾珠軸承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富拉爾基重型機械廠、長春弟一汽車製造廠、沈陽弟一機床廠、沈陽弟二機床廠、沈陽風動工具廠、沈陽電纜廠。

    無論在哪個年代,一個地區的話語權都是與其經濟地位密切相關的。在計劃經濟年代裏,東北由於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爭取政策和資源方麵也具有相當強的優勢。以職工工資來說,1978年,全國國有單位職工的年平均工資為644元,而遼寧省為687元,吉林省為712元,黑龍江省為763元,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所謂“共和國長子”的優越感,是有其堅實的經濟基礎的。

    正是由於這樣的曆史背景,當地的官員養成了對國家的嚴重的依賴感,企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居民生活消費,一切都是由國家包辦的,官員們隻要照著國家的要求辦事即可,不需要多動什麽腦子。

    與之相反的是,在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出於海防安全等方麵的考慮,國家布局的重型工業數量很少,屬於被計劃經濟遺忘的角落。也正是因為這種爹不親、娘不愛的處境,促使這些地方不得不處心積慮地自謀生路,這也就培養出了一種敢闖、敢試的市場經濟作風。

    風水輪流轉,改革開放以後,計劃經濟曰漸衰微,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珠三角大膽地踏出了吸引港資、僑資的步伐,一躍成為全國經濟的排頭兵;江浙地區則從鄉鎮企業起步,靠著走街串巷收雞毛這樣的小生意,創下了一份令世人矚目的家業。在金融危機年代裏組團殺到大洋彼岸去抄底收購房地產的溫州老板們,在改革開放之初都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如果當年國家給了他們一個旱澇保收的鐵飯碗,他們還會有下海闖蕩的勇氣嗎?

    東北的繁榮,得益於計劃體製;東北的衰敗,同樣源於計劃體製。福兮禍兮,誰能預料呢?

    何海峰是一個睿智的官員,他有在基層工作的經驗,也有在體改委接觸高層的閱曆,對於中國改革的問題,他看得非常透徹。在此前,他一直有些猶豫不決,不敢去觸動地方上的官僚體係,總是試圖在維持現狀的前提下去解決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