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

063 短見(1/3)

    一連幾天,漢華機械廠都沉浸在一片騷動不安的情緒之中。

    那一天,服毒自殺的彭俊被廠裏用卡車及時地送到了縣人民醫院,經過洗胃和搶救,算是揀回來一條命,然而,彭俊自殺的原因,卻像一塊沉重的石頭一樣,壓在全廠許多工人的心上。

    原來,彭俊自殺的原因,是剛剛談了半個月的對象又吹掉了,這已經是他吹掉的第五個對象,而對象與他吹燈的理由隻有一個,那就是他還是一個臨時工。

    已經27歲的彭俊,與廠子裏許多大齡的子弟一樣,從初中畢業開始,就一直在廠子裏做臨時工,遙遙無期地等待著招工進廠的機會。

    中國的國有企業招工,經曆過若幹個不同的時期。在50年代,工廠招工是麵對全社會的,包括農家子弟,也有機會進入工廠,成為吃商品糧的工人。在農村公社化之前,勞動力充足的農民家庭經濟狀況甚至好於工人,因此當工人的願望並不迫切。

    進入60年代之後,城鄉差距開始逐漸拉開,國家嚴格控製吃商品糧的城市居民人數。此時,工廠招工的範圍就縮小到了城市居民,農村孩子幾乎沒有機會成為工人。不過,這個時期城市的新增就業壓力還不大,城市裏的孩子隻要一成年,幾乎都能夠由國家安排工作。

    從60年代末開始,城市的就業形勢變得緊張起來,大量建國後出生的孩子進入了就業大軍,而國家則由於頻繁的政治運動導致經濟停滯,就業崗位的增加十分緩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推出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政策,把一部分城市的年輕人推向農村,以減輕城市就業的壓力。

    在這一階段,國有企業的招工名額成為極其稀缺的資源,各省市、各行業係統都把招工的範圍嚴格地限製在自己的管轄區域之內,輕易不肯外流。比如說,漢華機械廠的招工指標,一般都是由輕化廳下達的,招工的範圍僅限於輕化廳係統內的子弟以及化工技校畢業的學生。

    即便如此,麵對於五六十年代的出生潮而言,各企業能夠創造的就業機會還是十分有限的。1979年,國家推出了知青返城的政策,數以千萬計的知青從各地農村湧回城市,更是給城市的就業帶來了災難性的重壓。

    漢華機械廠建於50年代末,建廠時大多數的工人年齡都在二三十歲,現在正好進入子女需要就業的階段。據廠辦的統計,全廠需要就業的職工子弟多達百人。彭少哲、褚紅陽、趙勇群、楊欣等人,都屬於這一類,不過,他們年齡還比較小,不到談婚論嫁的時候,所以對於轉為正式工的要求還不那麽迫切。但如彭俊這樣二十七八歲的子弟,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在後世,27歲沒結婚根本算不上什麽事情,大城市裏能夠在30歲以前結婚都是一件挺稀罕的事情了。但在當年,男性的法定結婚年齡才20歲,一般人在二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經結婚了,拖到27歲絕對算是很晚的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