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隻是想演戲

第一百一十五章:隻有爛片,沒有爛角色(1/2)

    方既明想了想,說道:“電影的靈魂,在於編劇。中國不缺乏好的編劇,不缺乏好的故事,就是沒人賞識而已。”這是實話,如果是按照劇本好壞挑選劇本,不是按照名氣、按照製片方的意願來胡亂摻合的話,國產電影其實也沒崩壞得那麽厲害的。

    這年頭,還是中國限製國外影片流入中國,比如規定一年之後多少部。甚至很多好萊塢大片進來,都要再剪幾刀才能放映。這樣的情況下,國產電影還是被打了個落花流水。隻能說什麽呢?隻能說明國產電影是扶不起的阿鬥。

    從90年代好萊塢進入中國電影市場之後,好萊塢就可以算是占據了中國電影票房的最高點。隻要有大片上映,諸多國產影片要麽改檔期避免被屠殺,要麽想要硬剛正麵。隻能說,硬剛正麵的情況下,贏家還是比輸家少得多的。

    為什麽國產電影不行呢?

    根源有很多,方既明覺得,主要還是不夠重視編劇。坊間戲言,整個片場除了編劇之外,阿貓阿狗都能現場更改劇本。這樣的風氣,電影想好?太難了。美麗間那邊恰恰相反,編劇才是最大的。所以,電影都按照編劇拍。

    上輩子更無奈的事情是,自從小鮮肉進入了電影、電視行當,中國編劇們就噩夢降臨了。因為小鮮肉沒有社會閱曆,隻能拍簡單的劇情,所以劇本隻能寫得蒼白無力,且經不起推敲。等到上映之後,一水的人罵編劇,你說編劇冤不冤?

    還是的,要想拍一部好戲,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靈魂。你看看從70年代就拍的金庸劇,除了用小鮮肉那些、胡亂改編的那些糊了之外,隻要選角正確,有哪一部不好看?不說TVB版本的,就算是張紀中版本的,評分那都是不錯的。

    這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不是中國的影視界不行,而是有人把風氣帶亂了。

    當然了,也和中國的市場有關係。影視界是這樣的心態,我本來是喂米飯給觀眾吃的,觀眾說不錯。後來,發現喂屎尿給觀眾吃,觀眾除了罵罵咧咧之外,居然還有不錯的收益。所以,當收益和付出不成正比之後,資本開始走捷徑了。於是,精品日漸趨少,但凡有個良心劇,都會被瘋狂推薦。

    是的,事實就是這樣。

    好在最近電影市場已經出現了逆反現象,再也沒什麽《小時代》靠明星流量就堆起的票房了,你拍得不好,你票房就撲街,沒有二話。

    中國缺乏好的故事嗎?並沒有。太多太多經典了,可惜就是沒人去拍。

    林清漪也同意:“以前還是有很多很好看的電影的,就是沒有火起來而已。”

    方既明也同意,在90年代之前的電影,雖然製作粗糙,可由於用心拍攝,演員用心表演,才成就了經典。後來,經典越來越少了。方既明記得最清楚的,上輩子香江有個演員叫做吳鎮宇,說了一句話:“我演過爛片,但我沒演過爛角色。”

    這樣揣摩角色的演員,現在還有多少?

    主角都不認真揣摩角色,電影、電視劇又怎麽可能好看?

    方既明笑道:“等我有閑錢了,我就用心拍一部電影給你們看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