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496章 弑君-下(1/3)

    第二清晨,劉協還在焦急等待袁渙再次送來袁術的回信,結果卻得到了伊闕關守軍將領剛發現的一個噩耗。

    偏將軍王服驚慌失措地來稟報:“陛下!車騎將軍!不好了,關後的穀口,忽然也出現了大批袁術軍士卒,我們被堵在這伊闕龍門穀內了!,兩側山上都有少量袁軍弓弩手攀登上去了!”

    劉協一臉懵逼,他完全不懂軍事。董承好歹還懂一些,驚訝追問:“怎麽可能?雒陽八關,都是險要所在,若是那麽容易偷越,還造這些關有什麽用?光武皇帝至今,那麽多年都守下來了,這不可能!”

    王服悲憤地:“使我們疏忽了!這伊闕並非沒有山險之處可以偷越,隻是不能過車馬,無法運糧。尋常大軍交戰時,敵軍偷越了之後也會餓死在伊闕關與雒陽城之間,亡於守軍的堅壁清野。

    可現在……我估計袁術就沒打算持久,他就是要斷我們後路,然後不惜一切代價狂攻伊闕得手,弑君滅口!”

    董承如墮冰窟,連忙登上城樓最高處往北觀望,龍門穀北口影影綽綽已不知有多少人馬。

    或許袁術的六七萬大軍隻有一部分偷越過去了,但這也不是伊闕關目前還剩的六千人能打得贏的!

    留多少人守關牆?分多少兵保護皇帝突圍?

    留少了一旦關牆被突破,大軍湧進來,死得更慘。留多了的話,突圍部隊野戰都打不過敵人斷後的,就無法突出去。

    雒陽城裏倒是還有兩萬人,那裏離伊闕關不過四十裏,離龍門穀北口袁術軍的截擊點更是隻有三十裏。但董承和劉協本人都雙雙冒險來伊闕關了,雒陽那邊的軍隊會當機立斷冒著擅自調兵的風險來救駕麽?

    這時候,劉協這幾把董承綁了演戲的另一項慢性惡果,又暴露出來了:朝中眾臣,除了董承當初是護著皇帝從長安逃到弘農,躲過李傕的屠刀。

    其他的臣子,都是在李傕的怒火下,被劉協坑過一次的。現在形勢這麽危機,不做不錯,多做反而有可能犯錯,誰還不顧自己安危救駕?

    劉協的拋棄群臣、甩鍋失德,到了這一刻,已經累計得跟末年的崇禎差不多,因為死忠大臣被害太多,因為虧欠死忠大臣太多,沒人肯站出來擔責任了。

    段煨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憑良心段煨此刻的表態,依然是忠於漢室的,不能要求更多。

    董承一咬牙,果斷決策:“分三千人守關牆,三千人隨我護駕突圍!全部選騎兵!陛下,你那些宦官、隨行常侍閑雜人等,就讓他們也上關牆丟滾木礌石幫著守城吧,突圍可帶不了他們,臣隻能帶三千有戰馬的護衛突圍。”

    劉協垂淚悲憤:“是朕太真了,朕太高估皇帝親臨的威懾力了,致有今日。當初哪怕是死守雒陽城,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倉促略做準備之後,董承便匆匆帶著三千騎兵往龍門穀北口奮死突圍,他也知道現在得搶時間,袁術軍要繞路要翻山,拖得越久敵後的袁軍規模就會越聚越多。

    可惜董承軍衝到穀口的時候,居然已經有近萬人的袁術軍堵口死戰,帶兵大將還有兩路,可見準備非常充分——畢竟袁術軍可是成功用計拖延了整整一個晚上,有那麽多人得以繞路舉著火把翻山過來,也不奇怪。

    一路袁軍是昨夜從西邊洛水附近山坡翻過來的,帶兵將領是梁綱。另一路是東邊太穀關與伊闕關之間山上翻過來的,帶兵將領是樂就。

    袁軍沒有強弩沒有長槍,都是刀盾弓箭,也是為了爬山方便,太長的兵器累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