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23章 紙包不住火(1/4)

    “李右軍不愧天下奇才、洞見天命。區區三年竟屢立殊勳,足為當世楷模。”

    “還勞右將軍向漢中王轉致我主劉荊州謝意,若非趙將軍治軍嚴謹、整肅地方、打擊宗賊,我主豈能徐徐平定荊州五郡。大恩大德,我荊州軍上下無不銘記。”

    從宣室殿散朝出來之後,所有的外鎮諸侯使者都要單獨到一處偏殿等候,所以李素一出門就被王朗、伊籍等人圍住了,兩人紛紛吹捧李素和劉備。

    被王朗呼作“李右軍”的時候,李素還有些別扭,但很快就習慣了——後世的右將軍王羲之被人稱作“王右軍”,那他李素當然也能被叫“李右軍”了。

    似乎右將軍這種官職,經常被拿來封文官,曆史上諸葛亮首出祁山時因為馬謖失街亭,回來後就是請求自貶三級,從丞相降為右將軍、依然領丞相事。王羲之那種純文人就更不用說了,兩晉的時候將軍的名號已經胡搞亂設爛透了。

    還有一個老相識劉曄,是劉虞的別駕,也跟李素說了一番惺惺相惜的話,不過他倒是沒有過分追捧的意思,顯得挺不卑不亢。

    主要是因為他家主公劉虞,在剛才朝會的後續議程裏,也被另外一道詔書封為燕王了,所以李素和劉曄算是平等論交,哪怕李素本身的官職比劉曄高得多。

    劉曄這幾年跟李素再沒什麽交集的機會,所以還是頗敘了一些舊。從當年李素和都尉毋丘毅一起受劉虞之命征募丹陽兵、從丹陽豪帥鄭寶手中救出劉曄聊起,說了一大堆感謝的話。還表示回去之後要各自輔佐藩王,拱衛中樞。

    李素聽得出來,劉曄這番話也是在給劉虞減少仇恨值。

    畢竟宗室因功封王在這個亂世多多少少都是遭嫉妒的,劉虞得到好處的同時,也幫劉備分攤了仇恨。現在有王朗伊籍朱儁這些非宗室諸侯的代表在場,兩家封王的當然要共同演謙虛戲了。

    在長安又應酬了兩天之後,李素終於跟王允辭行。他沒有直接出長安西門回南鄭,而是先出東門,跟著王朗、伊籍、朱儁、劉曄等人同路,到灞上飲酒餞別。把四路往東走的諸侯信使送走後,李素才單獨折返往西,禮數非常周到。

    而且回去的時候,李素也不是一個人帶著聖旨去找劉備的,還得有專門的傳旨使者——別看漢獻帝在宣室殿的朝會上,已經宣讀過對劉備陣營眾人的封賞了,但那個隻是讀一下,也隻有李素那份是當場兌現的。

    其他人的加封,朝廷還要專門派人見證,這才符合禮法,也避免了李素假傳聖旨或者中途掉包(雖然李素肯定不會這麽做)

    而且漢朝聖旨發出都是在宮中留副本的,將來可供核對查檔,矯詔不是那麽容易的。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裏就有明確記載這方麵的先例:魏其侯竇嬰被漢武帝抓的時候,稱其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漢武帝派人複查,卻沒有發現宮中留檔有這份遺詔(書奏上,而案尚書,大行無遺詔),反而因此以偽造遺詔罪把竇嬰殺了。

    所以當初討董之前東郡太守橋瑁也隻敢“矯造京師三公書信”,並不是真的矯聖旨,矯詔隻是演義的家言。

    而這次跟李素去南鄭的傳旨冊封使者,正是去年剛當上黃門侍郎的鍾繇,也算是熟人了。

    五年前他就已經三十六七歲,但因為靈帝一朝一直鬱鬱不得誌蹉跎歲月,當郎官當了整整十幾年不得升遷。當時李素看他窮,還請鍾繇幫忙抄書、作為雕版印刷的拓樣,給鍾繇開了一大筆潤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