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70章 大破韓遂隻是基本操作(1/3)

    李素等人跟法正聊了一會兒,也從郿縣有錢人那兒拿了些“簞食壺漿”的勞軍捐納。

    臨走時分,李素想試探一下法正一族是否有可能被勸誘,“擇機為國建功立業”。

    漢靈帝還活著嘛,天下尚未大亂,肯定不能直說勸人為劉備效力。

    而法正一家的回答態度也比較樸實:雍涼未定,如今守孝在身,將來想要為國報效,韓遂逆賊也近在咫尺,沒必要經受蜀道險遠。

    以玄德公之能,張魯小賊年內可滅,屆時以益人治益,各得其所,豈不美哉?若是有緣,將來再同朝為官。

    李素聽了這種官腔,就知道他們是安土重遷不考慮南下了,這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沒關係,這段時間好好結交一下,等將來董卓一掌權、中央變成風口浪尖的危險之地,相信法衍法正會做出正確選擇的。

    李素估計最晚到董卓流露出西遷長安的趨勢時,這些名流就會往南跑了。

    法正才十四歲,那就先結個善緣再放養兩年,反正郿縣到漢中也不遠。

    ……

    花了一天時間料理完郿縣這邊的後方事務、廣結善緣。次日清晨李素回到五丈原大營時,劉備派去陳倉周邊哨探軍情的趙雲也已回來。

    劉備便召集眾將,讓趙雲當著大夥兒匯報前線第一手情況,順便軍議討論對策。

    趙雲大致說了敵軍規模、部署,並提供了一個信息:陳倉城內應該還有足夠的糧食,皇甫嵩的籠城管理應該不錯,把糧食配給調度得很好。

    這一點,是從陳倉城頭的軍容、部署、旌旗等細節就可以看出來的,缺糧和不缺糧,在麵對援軍斥候靠近時的姿態是完全不一樣的。趙雲指揮斥候時向來比較大膽,最近一次趁著黃昏的掩護、衝殺到距離城門隻有數百步的地方才回來,觀察得已然足夠仔細了。

    也就是說,韓遂應該是先撐不住的那一方,皇甫嵩真想反擊,什麽時候都可以出城,就看皇甫嵩覺得韓遂什麽時候士氣衰竭。

    劉備盤問清楚,滿意點頭:“諸君,如此說來,為陳倉解圍,利在速戰還是緩戰?皇甫嵩有糧,久拖韓遂士氣定然愈發低落。”

    在這個基調下,關羽率先表態,從純軍事的角度考慮,認為可以多修整一段時間,讓士兵恢複最巔峰狀態,然後徐徐圖之,隨後張飛趙雲也這麽認為。

    李素倒是無所謂,他已經在想後麵的漢中之戰了,要如何才能對漢中之戰最有利,眼前這場反正按照原本的曆史軌跡,光靠皇甫嵩和董卓也是能贏的,贏完後董卓就被召回雒陽了。

    劉備參與無非是擴大勝利果實、進一步打擊韓遂罷了。

    但李素對於過度削弱韓遂也沒什麽興趣,因為韓遂趕跑後用不了多久,就輪到董卓成為國賊,將來韓遂對於益州的勢力還是有點用的,可以留著跟董卓軍互相牽製。

    “伯雅,你素來多謀,怎得這次不說話了?”劉備也是好奇,專門問了李素,因為他看李素不開口,連魯肅和其他文官謀士都不敢說話了,大家都在等他呢。

    李素托腮歎息:“哦,我是覺得,韓遂殺傷多少,與我等無礙,隻要能以盡可能少的損失驅走為上。倒是後續入漢中,宜早不宜遲啊。如今是正月二十六了,二月初秦嶺穀道積雪融盡。

    若是我軍去得晚了,難免被張魯警覺,給他更多準備時間——此前隆冬時節,山道為冰雪所阻,秦嶺南北可是消息不通的。”

    旁邊的魯肅和諸葛瑾不由歎服:伯雅兄這是何等藐視韓遂的姿態,韓遂還在呢,就已經在為後續考慮了。

    盡管李素沒有就事論事提議速戰,但被這個思路鼓舞,本就打算速戰的魯肅也自告奮勇提議:“將軍奉朝廷大義而來,緩急不當隻看戰事,也應顧慮朝廷期待。既然緩急皆可勝敵,不如用急,一可使陛下對將軍更為信賴,二來也和睦同僚,使左將軍、前將軍知將軍信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