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日記.19,談心接心

心甘情願(1/5)

    凡事隻要在心甘情願下,

    工作起來不但不覺累,

    反而會很快樂,

    因忙中無是非,

    忙中無煩惱,

    忙的定義是快樂。

    1992年

    10月16日—10月31日

    精華語錄

    ◎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群體大眾中,是宗教家的本色,這也是到海外弘法布教的根本要件,如果以過客的心態在弘法,菩提種子就不易在當地生根發芽。

    ◎學佛的人,心胸要如赤子般的單純,單純一點思想就可以比較清淨,思想清淨就不會有煩惱。

    ◎如何建立祥和的社會?

    一、要誠實無欺。

    二、要結緣感恩。

    三、要慈悲愛心。

    四、要勤勞忍耐。

    五、要因果守法。

    六、要謙讓尊重。

    ◎認識一個人,除了解他的長處外,也必須很深切地了解他的短處,才能在適當的時機內,防止人才的流失。

    ◎人生是汙穢的川流,要涵納這川流而不失其清潔,人必須成為大海。

    ◎用人之前不必知道對方的長處,隻要在任用後,再去發掘他的優點。

    ◎所謂“幸福之道”,要有因果觀念,不會怨天尤人。

    ◎體驗是永久的覺悟。

    ◎隻要以開闊的心胸包容各種不同的人事物,自然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麵,領悟到世界上的真正美妙、可愛之處。

    ◎地球隨著佛法的弘傳,縮小了空間,故人要培養包容的性格,能包容,世界才是我們的。

    十月 十六日 星期五

    在心定和慧軍的陪同下,上午北上,一路巡視正在裝潢中的台南講堂、永康禪淨中心和頭份禪淨中心。中午在三義交流道附近的“車亭”休息站,買了幹麵在車上當午餐。

    下午三時,抵“中國電視公司”。“中視”總經理朱宗軻先生和節目部經理宋裕民先生親自接待,並在勾峰、趙寧、楊慶煌、餘邦的陪同下,在“中視”大樓的中庭主持一場誦經祈福儀式。並看將在本月二十一日要播出的八點檔國語連續劇《再世情緣》的試片。《再》劇是“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常務理事勾峰,根據我所著的《玉琳國師》改編製作,內容是敘述清朝玉琳國師在修道過程中,化小愛為大愛,借佛法普渡眾生的經過。

    在八點檔戲劇節目中,“中視”能安排上演屬宗教性節目的《再》劇,實在是為當今社會注入一股清流。我十二歲在棲霞山,但真正的祖庭應該算是宜興白塔山大覺寺,因為那是家師披剃的道場,江蘇宜興崇恩寺,也就是清時玉琳國師被皇帝封為“國師”的寺院,我二十三歲來台時(一九四九年),深感社會法律雖然重要,但信仰和道德則更為重要,因法律是形而外的行為規範,內心的約束則要靠信仰和道德。故此,有提筆撰述《玉琳國師》的因緣,後經勾峰先生的建議,將《玉琳國師》的故事改成電視劇《再世情緣》,其主要演員有楊慶煌、況明潔、沈海蓉、翁家明、李黛玲、葛香亭、曹健等數十人,佛光山為了表示支持,也提供了全山場地及上千人次出家與在家信眾的演出,相信此劇在正式播出時,必定會贏得“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數十萬會員的支持,希望《再》劇匡正社會風氣,增加人間道德勇氣的真正精神,能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讓我們有一個講究信仰、道德、慈悲、喜舍、尊重的生活環境。

    在試片場中,勾峰表示,十幾年前就皈依在佛光山門下,說我一再鼓勵他既作為一個大眾人物,就要以身作則成為社會的楷模。此次《再》劇製作期間,我從開始就支持他,他很感動。“中視公司”站在商業立場,能讓一出以佛教為主的故事搬上熒幕,更增加他的信心。

    看完試片,不難看出編劇蔡文傑先生的用心、演員們的賣力、製作人勾峰嚴謹的態度,這是我看過最有水準的佛教電視劇,一定要讓信徒們“大家告訴大家”一起來觀賞。

    因“女人女人”電視節目而獲得金鍾獎的趙寧(也是“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在試片場中,請我到他“女人女人”節目中講幾句話,“普天之下有大多數都是女人,為女人講幾句話”。

    世間原本就是“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也一半。我認為女人不一定要做女強人,男女互相尊重,還回男人和女人的本來麵目。因為女人與男人是平分一半的天下,和諧共處才是融和之道。

    晚,七時三十分,在普門寺會議廳,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八屆大會、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第九屆大會,將在台北和佛光山召開,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承辦,特利用此時間和主辦的“中國佛教會”、“中華佛教居士會”、“中華漢藏文化協會”,協辦的“佛教青年會”等各單位,協商彼此的籌備工作。

    報載:七十二歲的菲律賓籍修女花麗娜,有四十年的時間是奉獻給台灣的教會、醫院、學校,故自稱是“台灣人”。

    把自己生命融入群體大眾中,是宗教家的本色,這也是到海外弘法布教的根本要件,如果以過客的心態在弘法,菩提種子就不易在當地生根發芽。花麗娜修女自許為台灣人的肯定,不難看出她對台灣血濃於水的感情。

    十月 十七日 星期六

    從佛光山退位以來,事務性的工作便不再管了,自己如閑雲野鶴般在世界各地弘法說教,可說既是清閑,也是忙碌,感覺人生真是“不亦樂乎!”而對社會上所發生的一些事,也愈來愈懶得理會;可是一些信徒和訪客,總是帶來紅塵瑣事。近來相當多的人都說到他們對台灣的現況感到憂心忡忡,他們認為現在大家都隻忙於自己的爭權奪利,不管道德人格,不管“應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管全民的幸福和安全,到處充滿金權政治、派係壟斷、黑白掛勾、政治鬥爭等等問題;以前的問題是外來的、是下麵的,現在是內部比外部嚴重,上麵比下麵厲害。他們現在真的是感到慌了,不知該如何是好?移民嗎?怕不能適應。住下嗎?擔心永無寧日。

    對信徒們這些擔憂,我告訴他們,禪宗談人生有三個境界,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看台灣的前途。尤其現在“李郝體製”的巧妙配合,更是贏得全民大多數的堅定支持。隻要那些隻為自己謀利,而唯恐天下不亂的人不要危言聳聽,或當事者能明察,台灣必能在穩定中發展。

    十月 十八日 星期日

    上午十時,在高雄普賢寺為前來參加“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所舉辦的“第十二期領導幹部研習營”的會員幹部們上課。短短的兩個小時,除為大家講解佛光會的內容與精神外,並為大家介紹近來在各地成立新分會的情形。

    七月份我到印度拉達克,當地佛教會會長說:“我做拉達克佛教會會長已有八年,我的名字、力量及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出拉達克一步,我現在做國際佛光會拉達克協會副會長,我即刻可和世界上的佛教徒來往了。”

    科州丹佛佛光協會會長謝典豐先生,苗栗人,從事工程師二十多年,他說:“我這一生都和鋼筋、水泥、磚頭、瓦片為伍,冷冰冰的一點感情都沒有,現在有了佛光會,才覺得人生有趣味,我不要做無情的事業,我要為有情眾生服務。”

    瑞士華人聯合會,會員達四千餘人,當了八年之久的何振威會長,希望大家都參加佛光會,增加更強的凝聚力。

    戴瑞明先生,在台灣做過“文工會”主任,我到倫敦時,戴先生雖公務很忙,卻每天陪我,他說:“為佛光會忙,比什麽都有意義。”

    王允昌先生是位天主教徒,其夫人林淑惠是虔誠的佛教徒,在歡迎宴會中,我想把佛光會向王代表介紹,他立刻跟旁邊的秘書說:“代表處所有的員工全部做佛光會的會員,他要做佛光之友”。

    課後,總會的工作幹部,向我報告各自輔導的分會會務及發展情形。苗栗佛光會會長謝啟光先生,為了要協助新分會的成立,到處去作說明會,尤其謝啟光的女兒特地從台北趕回來要慶祝其父母結婚二十周年紀念,謝先生竟然把全家都帶到說明會現場,這種對會務之投入與發心,實在讓總會的工作人員非常感動。

    這兩天普賢寺正在舉行藥師法會,除佛堂外,齋堂、會議廳、客堂也都擠滿了信徒,專程繞到殿堂和信眾打招呼,個個都欣喜地向我問訊、合掌,不難看出大家禮拜的法喜。尤其是一些從壽山寺開始就參加藥師法會的信徒,我到現在都還可以叫出他們的名字,二十多年來如一日的虔誠禮拜不改變其信仰,不輕易離開道場,其忠貞堅定的情操,不愧是佛教徒的本色。

    下午,前往北鬥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北鬥、溪洲、社頭、台化四個分會的成立大會。黃石城、許福曜、台中地方法院庭長阮剛猛、縣議員李照實、北鬥鎮長卓建國、北鬥鎮民代表張惠清、田尾小學校長黃榮源、萬來小學校長楊舜耕、溪洲成功小學校長鄭明賢、民眾服務站主任蘇明安、農會總幹事顏銘揚,慈心慈善會魏梧桐等多位貴賓皆前來觀禮。

    黃石城先生和北鬥鎮長卓建國先生等人,在致詞中都一再肯定佛光會在地方上成立分會,對社區必有帶動的影響力,期望健康又有道德的生活環境,在分會成立後能漸漸樹立。

    在成立大會中,分別授證給——

    台化分會:會長郭塗城,副會長劉佳香、蔡振東、詹淑珠,秘書翁梅雀。

    北鬥分會:會長詹石藏,副會長張巧幸、劉金木、林三佑,秘書許東得、高立夫、黃進添。

    溪洲分會:會長陳清標,副會長宋文忠、蔡總利、廖俊彥,秘書張姶美。

    社頭分會:會長魏陳春惠,副會長葉捷忠、張府鑄、陳碧琴,秘書施月娥。

    成立大會圓滿後,應信眾要求,主持一場皈依典禮,有近千人報名皈依。

    一則小故事:有一天,豬向牛抱怨道:“人類很不公平,我從豬毛、豬皮、豬肉及至五髒六腑沒有一部分隱藏,全身都奉獻出來,但人們仍嫌我髒、嫌我懶、嫌我笨;而牛你則不但受到人們讚揚,還有辛苦耐力的美譽,這對我實在太不公平了。”

    牛想了一會道:“生前我就替人類拉車、耕田、提供牛奶,進而奉獻我的全身;而豬你則要到死後,人類才會得到你的好處,我想這就是我們不同的地方。”

    人生在世,服務的人生觀各有所衷,“豬”與“牛”是最常見的典型,而舍身奉獻卻是一致的理念,另一種動物——雞,從它身上,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雞:頭上戴冠是文雅,足上生距是威武,遇敵敢鬥是有勇,見食相呼是好仁,報曉守時是有信,孵卵不舍是有恒,雌雄不爭是和順,撫雛勞瘁是慈愛,產卵不停是利他,舍身供人享受才生存。

    十月 十九日 星期一

    千峰待逋客,香茗複叢生;

    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磬一聲。

    ——唐·皇甫冉

    早上想改一些文稿,所以沒到辦公室去,在開山寮自燒了一壺水,我不懂得品茗,但是一杯熱茶卻是獨處時最佳的良伴,“茶”有其曆史:

    早在四千多年前,嚐百草的神農氏就發現了苦茶這種植物,史籍上有“炎帝崩於茶鄉”的記述,所以把神農氏死的地方稱作“茶鄉”。那時人們稱茶叫“苦茶”。

    一千多年以後,人們稱苦茶為“檟”,《爾雅》的《釋木篇》,很明確的把“檟”解釋為“苦茶”。漢和帝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茶”解釋為“苦茶”,而且強調:荼,即今之茶字。可見早在東漢時期,茶這種植物已經在文字上定型化了。

    東晉有位叫郭璞的人,在《爾雅注》裏表示道:“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名為茗,一名荈……”可見當時人們對采茶的遲早與茶質的關係,已有相當精辟的總結,如果不是對茶有長期種植、飲用的實際經驗,要有這樣的認識是不可能的。

    在《天中記》中,古代人們在長期的茶樹經營中,以為茶樹隻能用茶籽培育,所以我國古代婚娶聘禮的習俗多用茶葉,女方受聘稱為“受茶”,茶樹象征堅貞的愛情和永恒的友誼。

    《唐書》上說,唐時有位陸羽,嗜茶如命,他用了畢生精力專心致誌地探索茶的源本、植製、采造方法、工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茶葉科學家。並寫了一部研究茶的專書《茶經》,分為三卷,集中了我國人民長期經營茶樹的實際經驗,內容豐富,見解精到,光是烹茶用的器具,就記載有二十四種。

    故“茶旗經雨展,石筍帶雲尖”是有其淵源曆史的。

    若心無閑事時,能坐擁書城,手中又有一杯好茶的話,那真是“浮生樂事此為最,品茶論典滿室香”,可是這種時間對我而言,隻是偷得浮生半日閑的一個插曲而已!

    晚,七時,在法堂,與英文佛學班的三十多位同學們座談。由同學們先自我“介紹”自己的專長、性向、理想、抱負,以及就讀英文佛學班的目的。

    此次的美洲、南美洲、歐洲之行,讓我最深刻的感觸是,佛教的弘傳之所以不能在歐美普遍,乃是因“語言”不能溝通的關係,據曆史上記載,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曾有一法號叫慧深的出家人到過美洲和墨西哥弘法,但佛教卻無法像天主教或基督教那樣在異國生根,原因即在於語言,所以我很有心要派遣徒眾到德國學習德語,法國學習法語,巴西學習葡萄牙語,阿根廷學習西班牙語,俄國學習俄語……去學當地的語言,由英文佛學班同學如此熱烈舉手表示願意前往的認真態度,頗感欣慰,有共識的體認,自然容易達成理想和目標。

    目前,佛光山擁有的語文人才以英語的最多,約七十人,日語約三十人,梵文二人,藏文一人,馬來文三十餘人,泰文五人,法語五人,西班牙語一人,廣東話四十人,潮州話三人,其他都說華語、閩南語、客家話了。

    我並回答英文班同學的問題——

    ◎如何背書?臨睡前數度瀏覽;睡醒時不翻身,靜靜回想;考前囫圇吞棗的記法不長久,須像念佛一樣常念、常背,自然牢記於心。

    ◎要親近善知識,並每月請大師兄們座談開示,培養對常住的感情。

    ◎學佛的人,心胸要如赤子般的單純,單純一點思想就比較清淨,思想清淨就不會有煩惱。

    ◎起無明煩惱時,要多禮佛、唱誦、苦行,從拜佛中可以拜走煩惱,從唱誦中滌清身心的汙染,從苦行中解縛自我的苦悶。

    ◎指責對方不如法時,要有藝術,要讓對方歡喜接受才有用。

    ◎與人相處,隻要有關愛的心、體貼的心,則一切皆可以接受。

    ◎做事之所以會感到困難,乃在於道行不夠、能力不足。

    ◎要訓練自己內在的力量,內心有力量則可以承擔一切。

    ◎學佛要做“活人”,肌肉要有活力,臉上要有表情,待人要有笑容,除行儀態度要有威儀外,更要從六根裏去表現佛法。

    十月 二十日 星期二

    這兩天各大報的社會版,都提及社會福利和重整道德是促進社會祥和不可少的步驟,報上“黑白集”專欄上也提到,要建立“祥和社會”應朝下列幾個方向去推動:

    一、透過豐富、多元而活潑的社會活動和民俗活動,帶動人們彼此連帶關係的緊密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