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之光

第二百三十一章 講課(一)(1/2)

    這,丘好問來清馨園看望老師劉安溪,郭振飛不出所料地也在。

    “幺兒,聽你這兩去那裏講課了。”劉老指了指紫禁城方向問道。

    “是的,正好領導們開會,老總讓我去講一講經濟方麵的課。”丘好問老實回答,“所以耽誤了兩,今才來看望老師你。”

    “沒事的,我就在這裏,不會去哪裏,晚來兩有什麽關係。”劉老笑嗬嗬地道,“隻是你學數學的,去講經濟學,嘖嘖。”

    “老師,老幺去講數學,領導們也聽不懂啊。再了,老幺也是拿到蒲林斯特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寫了好幾本有影響力的經濟方麵著作。”郭振飛在旁邊也笑嗬嗬地道。

    “嗯,那本《經濟學原理》,我也看了。寫得真是深入淺出,也很生動。我這門外漢都看得津津有味,也學了不少知識。你那個經濟學十大原理,總結得很有意思。那個沉沒成本、機會成本和邊際量,都牽涉到人性了。有意思。”

    “老師,老幺在蒲林斯特大學還拿到了一個心理學方麵的學士學位。”

    聽了郭振飛的話,劉安溪沒有指責丘好問不務正業,而是欣慰地點點頭。

    “要的,就是要把你的賦充分利用起來。學的東西越多,尤其是跨界的知識學得越多,你視野就會開闊很多,考慮問題會全麵很多。很多人啊,確實在某一門學問上精鑽深挖,學得很好,可視野卻受到限製,凡事都從他認為的某一個立場去看,會很片麵的。”

    完後,劉老探出身子,很好奇地問道:“幺兒,你到底給他們講了什麽課?嗯,就能的。”他在後麵補充了一句。

    “我就是給他們講了幾個故事。一是明清兩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傳統曆史學家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土地兼並到了極限,百姓們民不聊生,加上災人禍,外患入侵。其實這種觀點有些片麵。其實在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出現災的次數很多,有的扛過去了,有的沒扛過去”

    “明朝最大的原因在於它的稅製極度不合理。我在黴國圖書館查到一些數據,在16~18世紀,全球白銀產量加起來是十三點八萬噸。在這期間,流向中國的白銀估計高達六萬噸。尤其是明朝中後期,是流入的高峰期。流入了這麽銀子,明朝政府獲得了多少稅收?我查到一個數據,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每月港口關稅為兩萬九千兩,隻占明麵上貿易額的08%。這還是最高峰期,此後明朝中-央政府征收到的關稅越來越少。”

    “災人禍一並到來時,明朝中樞國庫吃緊,隻能在傳統的農業稅上拚命加征,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其實要是崇禎皇帝能征到正常關稅的一半,什麽滿清入關,農民起義都可以用銀子砸死。”

    聽到這裏,劉老哈哈大笑:“幺兒,你還真敢。不過這個思路和觀點確實很新穎,也很有道理。你繼續。”

    “滿清的滅亡,則不在沒錢,而在於不會用錢。它在後期,跟明朝遇到的問題一樣,土地兼並,龐大的官僚體係臃腫腐敗。明朝一大半的財政收入要養數十萬宗室子弟,它也有上百萬的鐵杆莊稼要養。但是它跟明朝不同,直接用刀把子話,征收到了巨額的工商關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