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之後

第29章uuh(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對於互聯網軟件產品,可以多問幾個為什麽:

    他們為什麽要這麽做?這個功能這麽迭代有意義嗎?他們這個功能解決了什麽人群的什麽問題?

    對於生活中的產品,可以這麽思考:

    這個產品出現多久了?如果沒有這個產品,我們會怎麽樣?這個產品是否有經過不斷迭代?這個產品的用戶反饋如何?我自己使用這款產品的直觀感受?朋友使用這款產品的直觀感受?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針對於互聯網產品,我們自身是規劃者居多,站的大多是在“創造者”的角度;而生活中的產品,我們自身是“使用者”居多,站的大多是在“體驗者”的角度。

    阿境提供一個思考產品的框架,朋友們可以使用這個來思考。

    思考一款“產品”的框架(其實也是拆解產品的方式)

    例子:公交車

    用戶是誰?核心用戶是誰?是什麽樣子的群體?

    解決了用戶的什麽需求?能否解決用戶的痛點?

    具備的功能分別在什麽場景使用?

    如何規劃產品發展

    如何構建功能

    有什麽不足,如果你來迭代,你會如何做?

    迭代記錄

    六、寫在最後

    這篇文章是通過訪談了22位朋友,坐了6次地鐵,看了2本書,思考了15個晚上後,精心輸出而成,並非說文章有多好,而是想要,給到朋友們一個較為真摯的內容。

    另外,產品思維並不能夠速成,也並非什麽具體的工具。作為一名產品人,仍然需要有自身相對完善的一個知識體係,在做產品當中,通過自身的產品思維,不斷迭代優化。

    也同樣希望,落地、務實地做好每一件關於產品發展的“瑣事”,自然而然才能夠更了解自己的用戶,更摸清產品的數據,更親近需求的場景。

    作者:阿境,熱愛產品的凡夫俗子。野蠻生長,產品汪一枚,做過電商、醫療、教育行業項目,有百萬級流水產品經驗。公眾號:夢想家阿境

    本文由@阿境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