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新帝國

第707章起步之時(1/3)

    劉家在進入南京以後,就開始籌備建國大典和開科取士的事情。

    開國大典是為了向全天下,昭告天下,華夏帝國成立了。

    開科取士就是為了廣收天下士子之心,這是曆朝曆代一貫的做法,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

    無論是誰人當了皇帝,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有足夠多的支持者,來支持其政權,否則他就當不了這一個皇帝。

    當年的王莽夠牛逼吧?論其造反的本錢和實力,比起劉家還強,造反就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之事。

    但是他卻沒有足夠的支持者,並形成一階級,輕易的就把全天下的人都逼反了。

    劉家他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造反,也都會拉攏更多的人,加入他們的團隊。

    畢竟天下之大,蛋糕足夠多,肥肉足夠多,劉家是吃不完,獨吞不完的。

    如果獨吞,指不準會噎死,所以他們就拉了更多的人,加入他們,就像《討伐朱明檄》講中所說的,廣邀天下英雄豪傑,共商大計。

    他們推翻的是大明帝國,推翻的是大明帝國一手構建的官府和權力體係。

    這就意味著他們手上擁有足夠多的職位、金錢,各種各樣的好東西,願意加入他們的團隊,就會獲得好處,反對的人,就會受到他們全力以赴的打擊。

    開科取士就是為了綁定和深化他們這種聯盟,造反打天下,打土豪,分土地這是一開始最粗暴的方式,但是要長期久安,把所有人都綁定在一起,需要的就是這一種長治久安和分攤富貴的方式。

    劉遠橋在進入南京的第二天,就正式任命錢謙益為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協助他籌備開國大典,同時也負責籌備科舉。

    錢謙益可是大明的探花,當年也都當過禮部侍郎,就差加東閣學士銜,就能夠入閣了,他也曾主持過科舉,但是這是因為這些事情受到了牽連,令其仕途受到了無可避免的牽連。

    大明的頂級官員,都非常的特別,這就是他們基本上都是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頂尖人才,但是這些人才選拔出來了以後,不會讓他去地方當官,而是讓他在翰林院裏麵學習和養望。

    據說這是對他們進行的一種保護,一直就處在清流之中當官,如果在濁流中當官,很容易就會令自己的名聲受損,從而不得入閣。

    所以對於這些翰林出身的清流官員來說,名聲就是一切,而且這些人有一共通點,就是做得好文章,但是就沒有什麽具體的執政能力,至少他們是沒有治理地方的經驗,這就形成了他們高高在上,不知道五穀雜糧,亦不知民間疾苦。

    像當年的唐宋時代,他們選拔丞相和高級官員,也都是通過科舉,但是他們可是有明文的規定,那就是不製置地方,不得製置中央。

    意思就是如果沒有治理過地方,他就沒有資格治理中央。

    但是大明卻是反其道而行之,這些在地方上混過的官員,基本上都不會讓他進入內閣,負責管理國家行政大臣。

    所以當年錢謙益因科場舞弊,一直成為他職業生涯的汙點,他幾次距離入閣,都是一步之距,但是又被推了出去,這都是因為如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