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新帝國

第638章劍指泉州(1/3)

    福建自古稱閩。

    《周禮·夏官·職方氏》中提到:“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起初七閩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越族,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後又有八閩、九閩、十閩之說。

    其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代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本朝執行禁海政策,迅速的衰落,但私下裏的走私卻是屢禁不止。

    洪武初年,泉州路改為泉州府,隸屬福建行中書省,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至洪武九年,福建中書行省改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隸之,洪武二十年,撤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置漳泉道。福建按察分司置寧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泉州府屬漳泉道,漳泉道管轄泉州、莆田、漳州。

    四年後,福建按察分司調整合並為建寧道、福寧道二道,泉州府屬福寧道,福寧道管轄福州、寧德、泉州、莆田、漳州。

    嘉靖四十二年,重設澎湖巡檢司,負責保護海疆。

    泉州府既是福建的核心城市,也是第一大港口,海防重鎮,這裏自然就駐有重兵。

    福建都司屬前軍都督府,共有十六個衛,這裏是泉州衛。

    靖難之役後,朱棣想要聯合海外諸國,以鞏固皇位,於是便派使臣出使海外,永樂三年更是派遣了心腹,三寶太監鄭和初下西洋,隨後又六次出使西洋,史稱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從南京的運河行駛開往福建,然後再從福建的港口開始向各國行使。

    據傳,經過福建的時候,福建的衛所很好的招待了鄭和,並且福建的十六個衛所每個衛所都派了十多位將領,帶著自己手下的精兵,跟隨著鄭和一起下西洋。

    不過自從他們停止了下西洋以後,軍備就開始逐步的荒廢了,甚至開始實行了極其嚴厲的禁海政策,這就進一步的限製了其軍隊的發展,在福建都司十六衛所之中,泉州是由泉州衛進行負責的。

    泉州衛一共有五千多人,鎮守一方也都是可以的,但是隨著軍備的逐步荒廢,到了後來,就連對付海盜山賊都不能,自從鄭芝龍崛起以後,這裏一帶的防務,主要就是由鄭芝龍進行負責,他駐有重兵。

    這所謂的重兵,主要的還是以鄭芝龍統帥的鄭軍為主,比如說對岸的澎湖巡檢司,就是全部由鄭芝龍他所控製的。

    在大明朝當官才值錢,當兵的根本就是一個消耗品,就是一個下等人,所以這些當官的隻在乎步步高升,當上了高官,然後撈銀子,至於當兵和掌兵權,他們根本都不感興趣,就連泉州知府夏雨君他也都認為一點,這就是自己沒必要親自的掌握軍隊,隻把它交給鄭芝龍這樣的粗魯軍漢,讓他負責指揮就行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